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高校数据库建设初探(一)

高校数据库建设初探(一)

详细内容

摘 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方面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制作标准机读目录数据,以此达到社会性的数据资源共享。随着信息产业的日益发展,图书馆对教育、科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高校 图书馆 数据库 管理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和图书、情报资料中心,面临着强烈冲击,加快自动化建设,实现文献数字化和服务网络化,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已成为摆在图书馆情报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面对这一形势,中国国家教育部多次提出要加快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步伐,以满足高校教学、科研的需要。
一、目前高校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宏观调控
数据库大多为自建自用,缺乏统一规划。例如各馆在馆藏书目回溯建库中,大多数工作是重复性劳动,特别是中文图书,重复几十、几百条记录并不稀奇,将来如果联网,建成书目查询中心,这些重复的数据在书目中只需用一条,其它记录在查重后均被取消,只保留一个馆藏代码与之相连。因此不能不说是资源建设的浪费。有些专题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因缺乏规划而半途而废,或建成后因没有后续资金等原因,缺少对数据的更新维护,使数据库的实用价值越来越低。另外,各高校数据库建库选取软件多种多样,缺乏统一性,有从厂商购买的,也有自行开发研制的,为数据交换及以后的并库工作带来不便。虽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对高校数据库建设的宏观调控及标准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影响力及实际工作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2、书目数据库多,全文数据库少,数据库规模小
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发展虽然很快,但自建的多为馆藏书目数据库(如馆藏中、西文书目、期刊题录),且规模小,一般在几万条到二、三十万条之间。我们应该看到,馆藏书目数据库是现代图书馆最基础的数据库形式。在国外,一次信息数据库占绝大多数,而我国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绝大部分是二次信息,全文、数值数据库不超过30%(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部分高校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图形图像数据库更是微乎其微。
3、向社会开放不够,影响力小,利用率低,产业性差
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向社会开放不够,如许多数据库只为本单位或本系统服务,只有在校园网或图书馆检索里才能检索到;就是上网数据库也只能在CER网上才能检索到,社会用户查找起来很困难,如果用户用搜狐、中文Yahoo、常青藤搜索引擎、中国导航等常用搜索工具去网上查询,除北大的法律信息网等少数几个数据库外很难查询到其它高校的数据库。
4、数据质量较好,自建专题数据库初具规模
由于高校系统对数据选取原则、著录格式、标引规则及通讯格式等有较为规范的说明并注意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得高校系统的数据库建设质量较高,数据较为规范,特别是进入“211工程”的高校馆或重点大学的图书馆。文献著录标准一般采用MARC格式,机读目录格式采用《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许多图书馆都达到三级著录,为数据交换和文献资源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