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在全国高校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在教学中把握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课、大学专业历史课的关系,处理好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关系,构建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体系;教学模式
在全国高校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从2006年9月起,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作为大学公共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课、大学专业历史课的关系,如何处理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关系,如何构建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体系,如何提高教学方法等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专家。
一、正确理解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
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1.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的
中国有重史的传统,有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记录,这在全世界是少有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中国人历史意识强,认识到历史学的重要性,以研究、编写历史作为自己的责任。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讲到:中国人是一个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唐太宗强调修史可以“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镜鉴”,也就是说要以史为鉴。清朝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把历史提到了国家存亡的高度。
历史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历史知识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开展历史教育。毛泽东不仅自己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非常强调青年人要学习历史。邓小平说过:“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历史虽然发生过去,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现在,并引领着未来。通过对过去的回忆与思考,可以起到启迪心智的作用,激扬开拓进取的精神。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较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是应该具备基本素养。近代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种激励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
历史教育在大学的公共理论课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国初期,高校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后来开设“中共党史”,1986年改为“中国革命史”,1998年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应该说,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不可能不讲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发展。这一次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的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主要目的,主要是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首先应该明确和特别注意贯彻的一个基本思想。
2.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课、大学专业历史课的关系
初中的历史课教材分上下册,17万字,高中的历史课教材也分上下册,45万字。初中、高中的历史课,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学生都已经学过,文科学生高考复习材料也非常详细。进入大学时,学生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已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有很大影响:
中学时的学习只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了解,而不是深入的理解。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还需要完整地把握。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上限是1840年,下限是2005年,分为上中下三编,这种“大历史”的写法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理解得更加清晰。
为了避免和中学重复,在教学中,要按专题设计,不要按照历史事件讲。正是因为中学的学习,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才更加有利于大学的深入学习,课堂讨论的效果才有可能进行得比较好,学生能在原来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
此外,还应该明确,这门课不是专业历史课,而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很大区别。
无论是专业历史课,还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两者讲授的都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的史实是一致的。但不同的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要帮助大学生通过了解国史、国情,更加明确地增强对于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因此,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讲授中要更加注重阐述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加强教学中的理论性。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1840至现在的历史发展,使学生理解“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离不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的,也不可能不讲授历史背景。因此,在教学中,必然会有一些历史知识的重复。
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虽然要注重理论性,但毕竟是讲“史”,是要用基本史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点。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则更多的是讲“论”,因此,是完全可以避免大量的简单重复的。
二、准确把握教材,构建专题式教学内容体系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教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的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40-1919年),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年),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05年)。每编设有综述,讲述各个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各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历史的基本轮廓等。每编设有若干专题,专题讲述与“三个选择”相关联的几个重要问题。上编的三章是:外国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编的四章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新中国而奋斗;下编的三章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本教材是多位著名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过了层层审批,是很有权威的。但在教学中,教师肯定不能重复教材。在课堂上照搬教材肯定是不可取的。教学体系既要遵循和依据教材,又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
根据教学目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的教材体系,参照多年教学经验,我们在导言之外设计了以下11个专题: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试验及失败,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这些专题的讲授内容既遵循了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又重点突出。即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又深刻阐述重大历史问题。总体来讲,这11个专题既突出了主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又内容丰富,涉及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脉络。要把中国近现代史放在大的世界背景里讲,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毫无疑问,中国近现代史是整个世界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历史发展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会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影响。在教学中,要注重各个时期的世界形势,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虽然学生对一些基本史实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很多问题还存有疑惑。比如,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犯错误?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多党制?如何理解“文化大革命”等等。通过深入的专题教授,可以解决学生的很多疑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紧扣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着重从正面加以阐述和说明,帮助大学生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通过这些专题的讲述,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