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浅谈我国高师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整体性改革(一)

浅谈我国高师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整体性改革(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对我国高师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及改革进行了研究,找出了高师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弊端,提出高师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新世纪学校体育的改革的目标,建构课内外相结合的大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师院校 大学体育课程 整体性改革

一、我国高师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
我国高师院校目前为在校的大学生开设体育课,课程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年。一年级开设基础课,在二、三年级开设选项课。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田径、篮球、足球、体操、武术、健美操、游泳、艺术体操、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等;体育理论的内容为体育锻炼方法、体育卫生保健、体育竞赛规则、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体育的休闲娱乐以及体育运动的技术原理。国家教育部对每个层面的学校体育均颁布了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并且体现课的授课时数、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及评定方法,因此,我国的学校教学形式比较严谨,体育课的结构单调统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是将其运动成绩、理论成绩、达标成绩、出勤率折算成分数来评定的,缺乏科学的量化。这种目标定位下的大学体育造成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等的培养。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面临着逐渐被社会体育所代替的可能。
二、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定位
1.教育观念更新 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指出:“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方向与成败。”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谰教授称:“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认为“没有教育观念的变化,再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再高学历的教师队伍,都不可能创造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教育观念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是无庸置疑的。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教师的教育行为受教育观念的指导。教育观念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在潜移默化地发挥导向作用,影响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实施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整体改革,构建新课程体系,首先需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新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需要突破旧教学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健康第一观、素质教育观、终身体育观、合作型师生观、全面教学质量观、大课程观。
2.改革的目标 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大学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目标既是教育观念落实的具体化,又应是课程内容选择、方法的运用、课程结构的设置、课程评价的依据。因而,确定正确的课程目标至关重要。随着时代发展,体育教育观念更新,学校体育功能认识的深化,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在更新与拓宽。新世纪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应由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能力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组成。
三、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1.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与设计 依据所确定的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目标,21世纪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应更注重于内容的健身性、教育性、针对性、延伸性、娱乐性、前瞻性。
(1)健身性。健身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也是体育教育追求的最根本的目标,尤其是面临着当今学生体能、体质下降的现状,选择健身性强的体育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要加强对学生教育引导,克服一味迎合学生,单纯追求快乐有趣,不求实效,避重就轻的内容选择。
(2)教育性。教育性即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具有很强的引力、感染性、启发性,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道德品质、人格完善能全面而深刻产生影响的内容。而这些十分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大学体育教材中极少,甚至空白,显然这是遗憾与不足。
(3)针对性。针对性即针对学生与高校专业特点来选择课程内容。而目前,内容的选择较多考虑的是学生自身特点与需要,较少考虑学生专业的特点与需要,不同的专业对人的身心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高校体育具有特色,要将学生的需要与专业需求有机结合。
(4)延伸性。延伸性即从终身体育出发,着眼于未来,善于选择一些简便易形、普及程度高、锻炼实效好、延伸价值的内容,使学生终身受益。如乒乓球、太极拳、舞蹈、游泳等。
(5)娱乐性。娱乐性即选择的体育内容具有趣味性、游戏性与新异性,对放松身体、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改善心态、欢悦身心,丰富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的运动项目。
(6)前瞻性。前瞻性即要为学生的未来健康设计。现代文明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尤其是威胁知识分子健康的大敌,要使当代大学生进早地建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就应该将现代文明病的产生、危害及预防列为高校大学体育课程重要内容,应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正因如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体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是教育研究的永恒课题。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在此基础上,对有悖于现代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要求、不利于教和学的方法进行改革。
(1)由重教向重学方向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教轻学,它的弊端是助长学生的信赖性,形成被动、消极接收知识的心理定势,窒息了思维火花,使学生丧失研究学习的精神与创造力。社会发展需要人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我国素质教育也强调教育要使“学会求知,学会健体。”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变革,由重教向重学方向转变。

(2)由强制体育向自主体育方向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视学生为知识容器、练习的机器,采用的是强制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及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情感,其结果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厌学厌课,身心愿违。素质教育弘扬的是学生主体精神,着眼点是从情感教育入手,创新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3)由强调统一向注重个性化教育方向转变。传统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整齐划一、统一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异性。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浅能,因此,现代体育教育注重个性化的教育,既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为此,必须依据学生体育认识水平、兴趣好、体育基础、身体发展水平、接受能力、性格特征选用教法,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