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教育”及其思想性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我国目前提出了数十种“教育”,实际上,它们更是社会与教育中的问题而不是教育。在这么多的“教育”背后掩益着的是教育思想的苍白,它们最多是对某种价值的追求和短期效应。诸多“教育”只能是教育系统内模式,反而形成了教育自身的恶性滚动;现在必须建立教育系统外模式,才能说明教育的实质。
关键词:教育;问题;价值整合;教育实质;思想
一、教育中的“明流”和“暗流”
在我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时代有当今那么多的“教育”,试看我国今日的“教育”有多少:愉快教育、幸福教育、赏识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技)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信息教育、健康教育、创新教育、全球教育、生态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性教育、网络教育、主体性教育、创造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并且还在不断地提出更多的“教育”。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这么多的“教育”呢?
我国传统哲学对文化做主流和非主流区分,形成文化的“明流”和“暗流”观念和思维,这实际上是阴阳思维。中国文化从来就是一阴一阳、一暗一明、一辅一主,道家和儒家两家就是中国文化中的暗流和明流,它们是主流文化。还有众多的非主流文化如法家、小说家、兵家、阴阳家、刑家、农家等等。说它们是“非主流文化”,不等于说它们的作用不大。主流和非主流是相互斗争、相互补充的结果,或者是政府倾向的结果。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形成相当大的影响,自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它存在的道理。
此处试用这种观点来分析一下这么多的“教育”。我们会发现,这么多的“教育”,实际上只有两个“教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或者更准确地说,它们代表目前学校教育的主流。而这个主流又有明流和暗流之分──素质教育是明流,应试教育是暗流。应试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形而下”(《易》谓“形而下者谓之器”),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形而上”(《易》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学校教育实际上在很大程度还是被应试教育那股“暗流”所左右,这才是今日学校教育的实质。
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就搅在这两个“教育”游涡之中,其它一切“教育”都围绕着这两个“教育”打转转,推波助澜,从而形成“教育何其多”的喧闹局面。
对我国今天那么多的教育应作如是观。
二、是“问题”还是“教育”
教育本来就要给人以愉快,使人健康,受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人的幸福,或者说使人幸福,教育理所当然地要提高人的素质,树立人的主体地位,环境本来就是人生存的安身立命之地……而当特别提出“愉快教育”、“健康教育。、“幸福教育”、“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环境教育”……时,说明在我们的教育中,“愉快”、“幸福”、“健康”、“主体”、“环境”……都已经成了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已经不能给人以“愉快”,教育不再使人感到“幸福”,教育已经不能保证人的“健康”,教育已经偏离了人的“素质”培养,人已经失去了“主体性”,“环境”已经被我们破坏……所以,现在提出的如此之多的“教育”,在本质上正是“社会和教育中的问题”。简单来说,它们是“问题”而不是“教育”,或者,它们最多是教育的内容之一而非整体教育。教育,在这里被有意无意地割裂了,那么,实际的教育就难免不背离教育本质。譬如,尽管环境是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很难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环境。环境是更大的问题,不是教育所能够解决的。
提出那么多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比每一个“教育”所揭示的“问题”更大的“问题”,甚至比诸多“教育”所揭示的那么多的问题之和还要大。因为提出那么多的“教育”所反映的是一种教育建构,教育体系,教育观念,反过来要用这样的教育观念──一有问题就针对该问题建立一个教育体系──再来建构教育。这样一来,“教育”就等于“问题”,或者“教育”等于“解决问题”。而当原来的“教育”不能解决原来的“问题”时,就再提出一个新的“教育”来解决新问题。这无疑等于说,教育解决不了“问题”!这样就把教育变成了一列多功能超载火车,社会和教育每出现一个问题就绪这列火车加一节车厢,形成一节车厢一个问题的“问题号教育列车”。这样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我国目前的教育学实在是微观教育问题讨论,还不能称得上教育体系建构。
三、对教育实质的偏离
提出这么多的“教育”的另一大结果是,形成了教育问题的自我恶性滚动,最典型的表现是“炒作”──教育问题的炒作和人的炒作。那么,教育就被问题异化了,教育被人异化了,最后的结果是教育被“教育”异化了。
“问题”或“解决问题”不能作为教育的核心。因为如果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下去,社会和教育每出现一个问题,我们就提出一个“新教育”,那就必须有无穷尽的“教育”。因为教育问题永远都存在,那么,教育就成了永远在不断地补漏洞,这就从根本上偏离了或违背了教育的实质。它也正说明我们目前的“教育”确实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表面上的繁荣掩盖着的是思想上的苍白,因为教育只剩下了问题、缺乏的是实质──精神、思想与境界,德性相智慧;当考虑到这么多的“教育”要同时施加到中、小学生身上时,我们有没有意识到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因果关系到底在哪里?恰恰在教育自身,因为“教育”在不断地制造新“教育”,再把这些所谓的“教育”施行于青少年身上。再进一步考虑一下:提出如此多的“教育”,其后果是不是道德的,这与我们的初衷正好相反。
四、对众多“教育”意义的理解与整合
让我们静下心来对这么多的“教育”进行一番思考。
1.作为“传播人类最高尚的理想”的教育,“成为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业”,使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机会,那么,提出这么多的教育,其意义最后集中在抓住教育机遇这一点上。任何一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倒也能带动起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的教育,多年不能解决的校舍、设备等问题都能“乘东风”,特别是教师地位的提高。
2.必须用一种思想来把这么多的教育整合起来,就是使“教育问题”回到“教育思想”。问题使“教育”偏离“教育”,最终必须使“教育”重新回到教育。
3.教育是思想、精神与境界,而不是问题或解决问题,要使教育具有教育性。
4。这么多教育的提法虽然并不在同一个逻辑概念上,却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它们多是对某一个价值的追求,所以,“价值”才成为今日“教育”的哲学建构指导。那么,用“价值”整合这么多的教育,才能将“问题”转换成为“教育”;我们进一步把教育中的思想理解为人对价值的追求,从而使“问题”不但成为“教育”,而且还有其思想性。然而,我们要明白,这个“价值”是“问题”的孪生物,每一个“问题”都伴随着一个“价值”,价值反而被问题掩盖住了。而对“价值”的思考往往是不自觉或半自觉的。
将价值追求视为这么多的“教育”的思想,方能从理论上理解它们、或者说才能说得通。理解这些“教育”的最方便途径是从各个“教育”的名称入手,从“教育”名称本身就可看出它们的价值取向:愉快教育即追求愉快的教育,幸福教育即追求幸福的教育,健康教育即追求健康的教育,主体教育即追求人的主体地位的教育……这既说明今日教育就是价值的追求,又说明这些“教育”本身是很简单的东西,不像所渲染的那么玄妙,未必每一个“教育”都能够、或者有必要建立起一个体系。其实,我们的先人已经穷尽了一切思想,我们只能对那些思想进行时代发挥。
本来教育研究有两大取向:事实判断祁价值判断。而教育坚持的就是相信教育有一种向上(善)的顾问,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所以、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在教育上实际最后还是被整合到了价值判断上。
五、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一对价值范畴
素质教育正是在“教育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说到底,所渭的素质教育,其本质仍旧是教育中的问题,与这么多的教育中的其它任何一个“教育”一样,都是对一种价值的追求,故应与其它“教育”等量齐观:素质教育并不高于其它“教育”、其它哪个“教育”又不是素质教育呢?所谓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一个名词意义。所以,我们并不能在这么多的“教育”中找出一个能够整合其它所有“教育”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