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关于职校教师价值取向之我见(一)

关于职校教师价值取向之我见(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定位 倾注感情 合作 终身学习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一方面,国家放松了对入学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又赋予了职校教师特殊的使命――把一群“各具特色”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这导致了职校教师必须承受更大的精神负担。在这一特殊情景下,职校教师的自我价值如何体现?笔者通过多年的总结和调查,在本文中浅析了职校教师应如何面对压力以及如何体现自身价值。
  
  2007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某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据课题组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相比之下这次受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令人堪忧。对于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工作太累”,其中37%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同年,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更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同样,在我校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通过调查显示:约有70%的教师觉得没有成就感,约有50%的教师认为自己是现代社会的弱势群体。我校教师普遍认为现在的职校学生和以前的职校学生相比,差距非常明显,而且是全方位的。这一落差必然导致职校教师势必要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职校教师的价值该如何体现?职校教师应如何发展?
  
  一、职校教师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老师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冰心也曾说过“没有变化就没有一切”,当今世界正朝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大前提下,中国的教育也在逐步寻求变化,以便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社会就业日益困难,社会对高素质、高业绩、高能力、高学历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这些需求的变化要求原有的教育模式必须转变。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一定要正确定位,找准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职校教师首先应该释放自己的思想压力。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但是现在自身心理素质却成了问题,而且越来越不容忽视。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压力来自社会的沉重期望。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以及社会的沉重期望,不少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如不及时加以有效的疏导,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从学校、社会的层面上来说,要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教师们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大环境,而关键是教师自身要学会合理的调节和转移不良情绪。职校教师不妨清高一点,培养豁达的人生观、高尚的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做到:1,面对利益:不斤斤计较,不贪得无厌,不追逐名利,不过高过份地要求自己;2,读书明理:通过阅读,提升思想境界,淡泊名利,自得其乐;3,乐于助人:从帮助他人之中获取精神上的快乐,做精神上的富翁;4,坦然生活:驱除幻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知足常乐。此外,职校教师要能处理好与家庭成员、亲戚之间的关系。通过与上述人员之间的沟通、互动,可以缓解教师内在的心理压力,使教师获得安全感、满足感、舒适感,情绪处于稳定,有利于促进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开展。在各类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应遵循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注意避免固执己见或斤斤计较,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交往圈,使自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中。
  其次,职校教师要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双赢思维”能力。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树立“双赢思维”十分重要,它是一个人能否“与人合作,友好相处”的重要标志之一。“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需求互惠的思考框架和心意。“双赢”即利人利己,非损人利己或损己利人。有了“双赢思维”,可以有助于我们共同解决问题。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双赢思维应该得到如下体现:1,教师与教师之间:彼此尊重,互相帮助,不抢夺时间,不搞“文人相轻”的不道德行为。2,领导与教师之间:学校领导应该尊重、信任、关心教师,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所付出的劳动,同时要严以律己,各方面做教师的表率,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而教师则应该服从、接受、支持领导的工作,发现领导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要善意地予以指正,积极帮助其克服与改进,不讽刺挖苦,以学校利益为重,共同关心学校的发展。3,作为教辅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育第一线服务的思想,不怕苦不怕脏,尽力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作为第一线教师要体谅、理解教辅人员的工作,不摆架子,不以命令者自居,做到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园。
  最后,职校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看清世界格局和社会发展趋势,同时也要明确自身所处的小环境。此外,教师还应做到以下几点:1、正确分析教育教学环境和趋势,正确认识自身的素质优势,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2、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最新理论动态,具有前瞻意识;3、在实践中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4、把教育的现实问题转化为课题,重视课题带动战略;5、反思自己的教育;6、明确发展阶段与过程目标。
  
  二、职校教师应该模范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处处为学生起表率作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目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已经成为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另外,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最后,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甚至是学生父母的替身。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笔者认为一名学生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贻害他一辈子。职校的学生在学业上很难有所成就,但是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他们之所以进入职校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有问题,甚至许多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更谈不上人格魅力。十年的职校班主任工作让笔者认识到:职校教师的劳动必须是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必须与学生全面接触,用教师平时的“做人”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职校教师应该对学生倾注更多的情感,争取引起师生心灵的共鸣。
  
  当今社会,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各种教育方法首先用“是否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尊严”这把尺子进行衡量。学生尽管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等方面与老师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在人格上和老师是平等的,要想搞好班级工作,首先就必须搞好师生关系,因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教师保持愉悦、开朗、自信,这种积极的心态也能够传递给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老师即使偶尔有些伤害学生自尊的话语出现也能得到学生的体谅,因为他们理解老师是“恨铁不成钢”。
  通过学习,结合职业教育的工作特点,笔者意识到职业教师必须注重以下原则:
  1,因材施教。彼地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此地的学生,昔日的教学措施原封不动地搬来教今日的学生,很有可能不管用。现在的教育必须把全面发展和学有特色两者统一起来,面对程度、智商参差不齐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既要鼓励冒尖,又要允许落后,因为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
  2、尊重学生,发展个性。尊人着,人尊之。老师与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老师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假如你对着学生的心灵高山呼喊“我尊重你”,那么对面的山谷一定会传来回音――“我尊重你”。老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相互帮助、相互谅解、相互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当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所以教师应该解放思想,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