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关语的译法看归化与异化的辩证关系(一)
详细内容
摘要:对于双关语中特定的语言和文化色彩的翻译, 运用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的辩证关系可以更好地解决: 两种策略在双关语的翻译中不是矛盾的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容.
关键词:双关语;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辩证统一;
Abstract: As for translation of the particular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puns,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two major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can deal with it bett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ir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two strategies are not absolutely contradictory, but in fact independent and 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ng puns.
Key Words: pu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dialectical unity;
蕴涵了民族的文化与智慧的双关语(pun)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根据《辞海》解释, “双关,修辞学上辞格之一, 利用语言文字同音或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关涉到两件事”。 双关语具有双重意思,一个是表面的,一个是隐含的,其中往往以隐含的为主。双关可以加深语言的韵味,表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然而,正是因为其具有极强的特定语言和文化色彩其翻译一直是个难点。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哪一个更适合双关语的翻译。本文重点通过双关语的翻译,探讨了归化与异化辩证统一的关系。
1.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Venuti,2001:240)〔1〕;或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transparent, fluent style),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2〕。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提出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而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同时,译者也是“传播者”,他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应尽可能的是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1〕;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foreignness),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2〕。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文化间的交流,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读者的阅读目的也包括想了解异国文化,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3〕。
2 归化与异化的争论
归化与异化之争国内外自古有有之。国外译界学者中,主张归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奈达(Eugene A. Nida) 他提出“最接近的自然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翻译概念。而主张异化的代表人物则有韦努蒂(L. Venuti)、伯尔曼(A. Berman)和布鲁尔(J. Brewer)等人。特别是韦努蒂不遗余力地推行异化观,他认为译者应选取一个策略并从一而终。此外,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早在1813年就指出,真正的译者只有两条途径可以选择:“一是他尽量不要打扰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二是尽量不要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这两条途径彼此迥然不同,译者必须步步为营,尽最大努力紧紧沿着其中一个途径前进,否则,如将两者混用,就会出现令人不快的结果,作者与读者恐怕永远无法走到一起。”〔4〕 这种彻底将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对立起来的观点不免有些片面。
从归化与异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两者区别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尤其是源语文化的身份和地位的问题。如译者或其赞助人偏重目标语言文化和目标读者的反应,则倾向于归化翻译;如尊重源语文化的身份和地位或试图故意保留其异域性,则倾向于异化翻译〔5〕。
归化与异化两个翻译途径各有优劣,均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归化遵守目标语言文化规范,因而透明流畅,通俗易懂。而异化保留原文的异域性,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也就是所谓的“洋气”,它起着丰富各民族的语言和推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的作用。
3 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
朱健平〔6〕从历时的角度分析,在讨论归化与异化时,首先要确定归化与异化的对象,即在翻译时要如何处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在翻译一个句子中可能会同时存在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也就是说,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相辅相成,同时运用,使译文既流畅易懂又有异国情调。 同时根据孙会军〔7〕提出归化与异化是两个动态的概念的理论,如何处理异域文本中的“陌生性”是归化与异化的争论焦点,往往可以依靠译文读者的感受来进行判断。就两者发生接触、碰撞的异质文化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固定静止的。随着交流的不断加深,两种文化之间的了解也会不断深入,那么一种文化相对于另一种文化而言在“异”或“陌生”的程度上也是变化的。因此,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在目的语读者看来是异化的翻译在另外一个历史时期可能就成为归化的翻译。两种翻译策略是互相转换,相互包容,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Newmark 也指出,“语义型翻译和交际型翻译应被视为对立统一的整体”。〔8〕
翻译实践中,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翻译的理想境界应是两者的融合并用,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9〕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我们认为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两种途径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容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4 从双关语的译法看归化与异化的辩证关系
译事三难,信,达,雅。双关语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某些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构成双重意义,一是明指(即字面上的),而另外一种则是暗指(即作者心目中的,也是让读者联想领会的)。要把英语的“一语双关”译成汉语的难点在于英语双关语的文字转换受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制约。特定的语言和浓厚的文化色彩使双关语的翻译方法一直被译界视为难点。它究竟可不可译,值不值得译,如何译,围绕这些问题译者们都做出过一定的努力。
本节将从双关语的翻译方法来探讨了分析上文所提出的归化与异化辩证统一的关系。 原则为,在语言形式上应尽量符合目的语的习惯,使用归化的译法;而在处理具有民族特点、异国情调的文化时应当尽量保留其特点,使用异化的译法。
(1)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
译文1 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basks in sunshine,
My beloved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
译文2 In the east the sun is rising;
In the west rain is falling;
Can you see if it’s fair or foul? (张其春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