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浅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一)

浅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培养;教师教育
  论文摘要: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存在“学术性”尚未提升,“师范性”渐行丧失、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陈旧,教育实践环节薄弱、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徒有虚名、优质师范生源匮乏等问题。针时这些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在学校的办学定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的相结合、建立吸引优质生源政策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教师教育(TeacherEducation)是指对教师的培养、任用、研修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包括职前和职后两大部分。从“师范教育”(NormalSchoolUniversity)发展到“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队伍建设的共同历程自1897年南洋公学特设师范院开始。我国的教师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我国教师教育所特有师范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传统的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自21世纪以来,以培养农村初中教师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等各种途径,大部分已升格为多学科性或综合性的地方本科院校。但在这些新建的综合性本科院校中,教师教育有被边缘化和“去师范化”的倾向,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术性”尚未提升。“师范性”渐行丧失
  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一直是教师教育史上存在的话题。所谓师范性,是主张“学者未必是良师”,教师是一种专门人才,只有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艺术的人才能当好老师;所谓学术性,是主张“良师必是学者”,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在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前身一般是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主,申报本科专业时,也大多是依托原有师范专业。但一旦升本成功后,又大多定位为综合性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各专业也向综合性专业看齐,以期迅速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但事实上,一所学校、一个专业一定需要长期的历史沉淀.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一味地急于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是办不到的。与此同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注重向综合性发展的同时,教师教育被边缘化、不重视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院校命名上“去师范化”特征比较明显,急于更换校名,摘掉“师范”帽子;二是在办学定位上强调从单科到多科、综合性发展,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导致学校办学重心的迁移:三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往往视学术性为学校“强大”的表征.过分追求学术性,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使教学质量下降。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陈旧,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我国于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深刻、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次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正经历的这种革命性变化。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尽管顺利地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的升级,但师资水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并非可以在短期内可以迅速提高。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中小学教师.开设的教师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仅局限于介绍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俗称“老三门”)的初步知识。其学时在总学时中只占5%一10%,而且内容陈旧、方法单调、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脱离基础教育实际.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要求相距甚远.被师范生认为是大学里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一是不重视实践教学,在安排教育实习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问题、人员问题,多采取“回原籍实习”、“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县(市)”的措施;二是不仅时间短(一般只有6周一8周),而且安排极不合理(大多在临近毕业的一学期),学生忙于写毕业论文或找工作,没心思实习,影响实习效果;三是实践与理论脱节,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从整体的师范教育过程中剥离出来,认为教育见习和实习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四是实践内容程序化.实习生一般被限定于听课、讲课等特定教学内容和充当班主任“规定动作”中,很难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三)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徒有虚名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别有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承担,两类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和整合,学习内容缺乏衔接,教师职后培训沦为低层次的重复,很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终身教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前身大多是地区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地区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合并而成,从形式上实现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但这种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只是“名”变而“实”不变,教师培养与培训各行其是的状况依然十分明显,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连续体,教师教育一体化程度不高。因为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在并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虽然在领导体制上实现了一体化。但大多是成立成人教育学院,机构依然是独立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承担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与教师职前培养工作不相干。这样一来,职后培训并未得到加强,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内容仍然相互割裂,无法为教师提供连续的、一致的支持。
  (四)国家对教师教育的优惠政策未被普及,导致优质师范生源匮乏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基础教育开始走向复兴,为了满足基础教育振兴与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对师范生采取了“三包”政策,吸引了大批贫苦家庭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但到了2O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办学层次的逐步提高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格局出现,国家对师范生的各种优惠待遇和毕业分配也被逐步取消。在这种背景下,师范类招生不再具有什么优势。2007年,国家从教育部所属的六所师范大学试点,恢复免费师范教育政策,但这一政策未被普及。目前,除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外,我国师范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可以获得“双证”(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外,已基本没有其他优惠政策了,师范专业也就失去了优秀生源。特别是承担教师教育任务主力军的地方院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大发展,高校连续扩招,所招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少。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确立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重塑职前教师教育理念,增强师范类学生的“师范性”
  合理定位是高校发展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准确的办学定位,使得学校在办学类型、层次、结构、特色与学校的办学历史、教育资源、办学实力和发展能力相匹配、相适应。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都带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无论是在过去的专科阶段,还是升格为本科院校,都和所在地方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在办学定位上要树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在办学类型上,要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办学性质上.要以教学型为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也一样,应主动地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另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借鉴国际职前教师教育的经验,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师教育理念目前,在教师教育实践中,许多国家把职前教师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阶段,是为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如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在2002年由中央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与技术部和教师培训司共同签署颁布的职前教师教育纲领性文件――《英国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与职前教师教育要求》的前言部分就对职前教师教育做出了清晰的定位:“职前教师教育是长期的专业发展进程的开端”。苏格兰教育部制定的《苏格兰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指导性文件》也明确指出:“职前教师教育要培养学生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作为教师专业教育的第一阶段,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认识到职前教师教育的这种特点.避免重蹈终结性教师培养的覆辙。即不要对培养的未来教师寄予过高的要求――既有娴熟的教学技能、深厚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又有熟练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学创新、研究能力,而应着重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关注、借鉴他人发展的能力。另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重新塑造。原先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阶段是以培养合格的农村初中教师为己任。但现在我国的小学教师学历正逐步走向了本科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师范类毕业生有相当多一部分人将成为小学教师.因而在大学本科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的特点。不能沿用原来培养中学教师的专业和模式来培养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分设小学、中学教师培养的不同模块,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科教育+教师教育”模块的课程,从而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认定所需的教育专业课程学分,增强师范类学生的师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