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交往技能与有效课堂管理(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教师交往技能的本质含义及其对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堂管理;社会交往技能;师生关系;学生同辈关系
。
一、有效课堂管理的操作性界定
有效课堂管理的操作性界定是对课堂管理具体实施过程的方法性或技术性理解,是具体地、有针对性地而不是笼统地提出管理技能的根本依据。
何为课堂管理?学者多尔谈到,“富有秩序的课堂,即意味着学生在教师试图实施给予规定的活动项目中是合作的。照此,不当行为则指那些威胁、导致活动出现混乱或者使课堂倾向于散漫的学生活动。”显然,多尔在此强调的是课堂的正常秩序及其维持。相应地,教师的职能即在于如何设置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并能够及时有效地干预无益乃至有害于课堂秩序的种种行为。
在教师设置的活动项目中,学生合作的可能性受如下因素制约:学生参与活动的类型、课堂的物理特征以及学生被指定工作的具体类型。
布罗费提出了另一个有关课堂管理的见解,同样富有创见而又更为详尽。他认为好的课堂管理,不仅包括尽可能减少学生的不当行为以及一旦发生时给以有效干预并能引导学生合作,也包括有价值的学术活动或多或少地发生,并且能够设置完整(包括而又不限于教师的惩戒性干预)的管理系统,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此类活动,而不仅仅是减少其不当行为。这里,布罗费在指出教师应有效干预课堂不当行为的同时,更强调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及其有效课堂行为。基于此,教师课堂管理才更富有建设性,更有成效。那么,如何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师对于课堂秩序的维持,不管是干预,还是积极地激励和引导,都离不开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
二、教师社会交往技能分析
社会交往技能是指教师积极发展有效地师生关系及学生同辈关系的能力。凭借这种技能,教师方能应对学生的各种复杂多样的社会需要。
当今社会,社会化环境复杂多变,学生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带着未曾满足的许多独特需求来到学校。对此,儿童行为与情感失调研究专家毛斯指出:“我们已经发现,越来越多的儿童来到学校,因其自我发展不成熟而面临种种危险。学校的设置是使孩子们在一个有效的主导群体中专注于课堂……。然而,即使学校是一个次要组织而不是一个家庭组织,缺乏某些技能的学生也被迫在此活动。”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各类需要能否满足及满足程度,极大地受到存在于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及学生同辈关系的质量的制约。
1.师生关系与课堂管理
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已经指出,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研究表明,能够觉察出教师对其持关怀与支持态度的学生,对学校情境更为肯定,且有较高的学业成就。最近的许多研究均支持这一结论。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学教学关系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指出,“评论学生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教师关怀的巨大价值。事实上,希望教师关怀的学生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相信,在当今社会,很多青少年都有着潜在的极度渴望与孤独(戴维森,1992)”。
研究发现,面临学校失败危险的青少年需要更多的来自成人的独特的支持性关系,而不只是学校的象征性措施。人们一致认为,有四种教师信念和(或)价值观以及与之相应的类似行为,他们一同构成了一种明确而肯定的、教师之与学生的文化帮助关系与合约。这些信念是:教师接受为使学生成功而承担的个人责任说明;坚信实践赋予的教师角色;教师接受非理想学生的持久需要;相信所有学生各有所长并均能学习发展。学者利皮斯兹在其“有效的中学”的研究中提出了同样的发现。在描述词类学校时,他认为,它们提供了一种温暖的、独特的环境,这是青少年早期发展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运用身体接触及使用幽默、温暖和鼓励的语言表达其影响的教师,在帮助才华出众的学生学习时更为有效。一些有关新教师的教学和令人满意的教学开端的研究都指出,教师们需要某些个性特征以帮助其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