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一)
详细内容
摘 要:社会工作具有一定代写论文的公关性和实务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公共关系课的比重,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的特殊需要。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公共关系课;教学改革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高校设置时间较短,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尚待研究。由于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社会工作,他们是一定社会组织的代言人,要与特定的社会公众进行交往和沟通,因此其工作具有明显的公关性和实务性。这就要求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突出公共关系课的重要地位。
一、调整专业设置,加大公共关系课的课时比重,突出其重要地位
1.公共关系课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设置现状
从我国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看,公共关系课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地位相对偏低,这种状况明显地表现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
首先,从所能查阅的专业教学计划来看,一部分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没有开设公共关系课程。这表明人们对社会工作的性质以及公共关系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清。
其次,即或开设该课程,也存在重视不够等问题。第一,公共关系在课程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够合理,存在地位偏低的问题。多数高校把公共关系课作为任选课,由学生自由选择;重视程度最好的高校,也仅仅把它作为限选考查课来开设,明显重视不够。第二,课时少。在所能查阅的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公共关系课都是32学时,这一数字表明,该课是作为“浏览课”设置的,并不要求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它的分量非常轻微。第三,教学内容笼统,多半以“概论”方式开设。由于课时少,教师只能给学生上“公共关系概论”,把“原理”、“实务”和“礼仪”合并来讲,泛泛地向学生介绍这门学科,因此,学生能掌握的知识并不多,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2.社会工作专业忽视公共关系课教学的成因和影响
第一,对社会工作的性质认识不足。传统认为,社会工作是有关社会群体和社会区域的工作,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强调它的社会性和服务性,而忽视了它的沟通与传播的特性。这就自然形成了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重视“社会学”学科体系课程的设置,而忽视了“公关”学科体系课程的设置。
第二,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在规范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没有明确规定公共关系课为必修课,但也没有规定该课程不能作为必修课,而就具体的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而论,设置什么样性质的课程体系,应该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历史所遗留下来的一些行为习惯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这是在设置课程时受“规定”影响而忽视社会工作课程体系的主要原因。
第三,受专业“独立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任何一门专业都必须有自己的独立培养方向,因此也就规定了具体的培养内容。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可能不受专业“独立性”要求的影响。但是,培养方向的独立并不影响培训内容上的交叉,对社会工作这种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而言更是如此。如果想泾渭分明地划定专业界限,就会导致课程设置上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也是公共关系课被拒之门外的原因。
显然,人们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和培训内容上的认识偏差,导致了培训内容的不完整,更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一,忽视公共关系课程体系的设置,极大地损害了专业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第二,看不到公共关系课中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第三,继续拒绝公共关系课程体系的设置,会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3.提高认识,突出公共关系课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地位
第一,增加课时,提高公共关系课授课时数在总课时里所占的比重。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知识内容比较繁杂,公共课所占的时数过多,相反,一些重要课程的课时数却少得可怜,其中公共关系课就是明显一例。很多公共课程可以合并压缩,甚至可以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这样就可以把压缩出来的课时用于公共关系课的教学。此外,在实践课里也可以给公共关系课一定的时数。总体来说,公共关系系列课程大约需要近100课时方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第二,改变考核方式。开设公共关系系列课程之后,一定要把重要的“公共关系实务”作为考试课设立,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二、调整、完善公共关系课的教学内容
从现有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笼统。由于受课时限制,各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只能开设公共关系概论。众所周知,“概论”是一个学科的导论部分,它对进一步学习起引导作用,在整体上明确学科内容和学习方向与方法,具体内容要在分支学科里体现。因此,以概论课方式设置该专业,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了解什么是“公共关系学”而已,真正的公共关系理论和技巧并没有掌握。
第二,教学内容混杂。“概论”实际上包括“公关原理”、“公关实务”和“公关礼仪”等几个方面,在极少的时间里,讲授这样多的内容,教师便面临着内容混杂这一难堪局面,给授课和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第三,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概论”部分的教学,主要局限在学科和分支学科的原理、原则,内容、学科历史、学习方法等理论方面,实践环节严重缺乏,分支学科的实践性无法得以体现,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