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分银行看我国教育发展方向(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分积累知识社会
[论文摘要】以终身教育为背景,通过“学分银行”在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分析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学分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具体构建思路。
学分银行在广义上指以终身教育为背景,以学分为评价手段的,贯穿受教育个体整个教育经历的有效、公正的,评价、存储、汇兑学分的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据有关人士对学分银行的构想,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设计为五个子系统,分别是:课程标准子系统、学分累积子系统、学分互认子系统、学分兑换子系统、学分诚信子系统。(抄)课程标准子系统由国家职业(专业)目录、课程标准、各级各类教育街接课程标准等部分构成。通过建立国家职业(专业)目录、课程标准、各级各类教育街接课程标准来解决各级各类教育课程的街接问题国家标准课程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必修课程,约占各级各类教育课程的50%-60%左右,这样就能从总体上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的买现,客观上也大大减少了课程互认的工作量。
学分累积子系统由学分的获得、学分的存储、学分的累积等部分构成。凡是通过国家认可的教育和培训课程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并写买记录在终生学习卡上。所有的学分从理论上来说都有可能成为兑换某类证书时的有效学分,但对于某一类、某一级教育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学分都能成为有效学分,是某一类、某一级教育的有效学分,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另一类、另一级教育的有效学分。
学分互认子系统由学分互认、学分折算、学分补偿等部分构成.主要有学分认定的机构、依据、程序、结论、费用和裁决等要点;标准课程学分、非标课程学分的互认等部分构成.通过借鉴国际上较为科学的知识点、技能点的课程比较方法,解决标准课程之间的互认问题.通过学分替代、折算、补偿等课程比较技术来解决非标准课程之间的互认,并逐步创造条件促成非标准课程向标准课程的转化。
学分兑换子系统由兑换汇率的设计、逐级兑换机制、累进兑换机制建立等部分构成。任何一个学分获得者都可根据自身学分隋效学分)的拥有状况去兑换相对应的证书,并在已有证书的基拙上,通过今后自身的不断努力,再增加若干学分(有效学幻去兑换高一层次的证书。
学分诚信子系统由学员自身的诚信、签发机构的诚信、认定机构的诚信等部分构成.学分诚信是构建我国“学分银行’,的前提条件。
一、学分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学分银行”的国际发展情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认为,终身教育是对作为经济增长加速器而设计的继续教育概念的重新考虑和扩充,教育不仅要为经济的增长而设计,还要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加以设计,即要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设计终身教育应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应该具有灵活、多样和容易进人时间和空间的优点。终身教育是进人21世纪的一把钥匙,是进人21世纪的关键所在.围绕着终身教育这个主题,世界各国都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比较成功的有韩国学分累积制度,英国个人学分账户和美国的学分街接,等等。
韩国于1994年成立了教育改革总统委员会《PCER),该委员会于1995年提出了一项改革设想,即通过构建新的教育体系,来促进和发展开放的终身学习社会,学分累积制度((CB别就是该改革设想的重要内容,韩国教育改革总统委员会的这项提议于1997年1月13日得到韩国政府的批准,并于1998年3月开始正式买施.韩国学分累积制度((CB别是一种开放的教育体系,它认可在学校内和学校外的各种不同的学习经历.当求学者积累的学分达到学分累积制度所规定的要求时,就可以申请相应的学位证书.学分累积制度的目的在于提供多种受教育机会,促进求学者终身学习.从近期看,学分累积制度致力于为中学毕业后有教育和培训需求的求学者提供创新的、多样化的、最大化的教育机会;从长远看,学分累积制度将提高非正规教育的总体水平和地位,使非正规教育成为促进教育自我发展、保证韩国在全球的综合竟争力的主要手段。
英国于1998年发表了《学习时代》(TheLearningAge)绿皮书,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户、成立产业大学、提高基本技能、进行资格改革、开展工作场所学习以及地区合作等新举措;1999,年发表《学会成功》(LearningtoSueed)白皮书,计划建立一个全国、地区和地方的计划、组织和投资体制;设立一个投资16岁后教育与培训的全国学习和技能委员会,下辖47个地方学习和技能委员会;2000年政府颁布《学习与技能法》(LearningandSki11sAct),目的是积极推进终身学习,提升国家竟争力;2000年,月,个人学习账户(IndividualLearningAounts)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到2001年10月,已经有250万人在学习账户中心注册学习。
美国由于学分制度运用得较早,对学分制度的研究也较为深人,基本已解决了学分街接的问题。
(二)“学分银行”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自学分制引进我国之后,学分银行这个概念也在近年被提出,但现阶段,“学分银行”仅试行于我国的职业教育。
职业学校“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为累积学分,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学生参加技能培训、考证要算学分;先学专业课后学文化课,学完一门算一门学分,然后按每门课程学完应得学分累计;达到一定学历层次要求的学分数后,就给予相应学历。同时,允许学生不按常规的学期时间学习,像在银行存款一样,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中断,即使隔了几年,曾有的学习经历仍可折合成学分,此后可以继续学习,拿满学分即可毕业。普通高中毕业生需进人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其文化课成绩可折算成相应学分予以承认。“学分银行”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需要边实践边学习的特点,同时,“学分银行”为贫困学生半工半读创造了条件,为在职人员“间歇性”学习提供了便利。实行学分制后,中职校生源面宽了,除了面向应往届高中生,还面向社会青年、失业转岗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务工、在职人员可利用双休日、晚上的时间学习,累积学分,直到毕业。有关人士指出,学分制的出台为企业职工、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中职教育服务建立了更加灵活的制度。
2004年8月16日,在南京江宁召开的“首届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透露推广“学分银行”。
2004年8月27日,北京市秋季职教成教领导干部会议披露,按照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北京市职业学校将大力推行弹性教学制度改革,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鼓励学生及各类从业人员采取工学交替、学分积累等方式学习。时至2006年,教育部公布《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北京市已在190多所中职校全面推广弹性学习制度,建立灵活的“学分银行”制度,全国每个省份选择2-3所示范性职业院校作为试点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和选修制,进行“学分银行”试点。
2007年4月24日,在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大会上,市委副书记殷一璀提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既有学历教育,又有职业培训,还有各类趣味盎然的休闲文化教育;市民参加各类学习获得学分可存人“学分银行”等等。到2010年,多样化、多层次、可及、开放的终身教育系统将在上海建成。突破“学分互认”等瓶颈,创新终身教育的制度建设。业大、社区学院可以探索单向承认普通高校、电视大学、高职院校进修的学分,逐步做到学分互认,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互为补充。探索建立本市“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建立“学分银行”。成人高校、社区学院试行“无障碍人学”,让具有高中阶段毕业学历者免试人学。
二、由“学分银行”看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应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技术与职业中等教育的衔接问题进行深人审查,要为接受终身教育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有各种选择及人学和退学的灵活性,要有灵活的人学和毕业或休学时间,并使教育的模式、招生方式和招生标准多样化。我国教育部也多次强调要全面实行学分制度和建立我国学分银行。所以,建立学分银行,是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