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教师成长(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农村师资队伍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顺利实施、推进的瓶颈。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农村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山区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由此可见,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村教育 农村教师 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现状分析
笔者先引领大家看一组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的问卷调查的数据。
2004年6月开始,他们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问卷抽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在湖北、贵州、甘肃、湖南、浙江、吉林、重庆、江西和山东等9个省共发放问卷1284份,回收问卷1186份,有效问卷995份。所有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 FORWINDOW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笔者把他们的统计分析信息进行了整理。
1.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农村小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54.8%,25.7%的农村教师仅具有中师及中专学历。
2.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有14.8%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3.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薄弱,仅19.7%的农村教师能够利用教育信息资源;28.2%的农村教师没有使用过网络教育资源,主要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获取教育信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现状:44.9%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27.2%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策略的能力;14.3%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22.1%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使用他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但其中只有15.9%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40.3%仅在上公开课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此外,49.5%的农村教师只能使用幻灯片和投影片来辅助自己的教学,还有24.9%的农村教师没有尝试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仅凭借经验进行教学。
5.农村教师的从事教育科研的现状:51.6%的农村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师应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研;17.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帮助专家学者开展教育研究;18.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寻找课题,发表论文;还有13.0%的农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反思和研究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是否开展教育科研并不重要。18.3%的农村教师有自己的教育科研项目,但进展不大;28.3%的农村教师想搞教育科研,但不知如何下手。调查还发现,26.1%的农村教师缺乏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的能力。14.2%的农村教师缺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13.7%的农村教师缺乏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3.3%的农村教师缺乏通过观察、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22.7%的农村教师缺乏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能力。由此可见。由于农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较低,缺乏开展教育科研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致使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我们不可否认,农村师资队伍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认真分析上述的现状调查,可以概括为以下突出问题: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自我发展意识差;职后教育和培训机会少;缺乏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育评价影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缺乏合理的师资输人与交流机制;培训制度亟待创新等。
以上问题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项利实施、推进的瓶颈。而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对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专家们所说的一样: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农村教育的需要,也是开拓教师教育最广阔市场的战略之举。
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农村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山区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农村教育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农村教师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不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农村教育的振兴,农村经济的振兴,农民的脱贫致富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都难以奏效。由此可见,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将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谈谈对促进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三、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几点设想
1.搞活校级校本培训,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应立足于岗位实践的主动建构。校本培训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的,以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它弥补了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培训所存在的远离具体实践情境的不足,有利于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有利于加快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促进老师专业发展。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校都要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农村学校的实际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激活影响农村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外因素,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关注教师的专业需求,调动教师参培兴趣,创设良好的老师发展氛围和有效激励机制,立体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 以教师的专业需求为导向。我们习惯片面强调教师服务于社会和学生的“蜡烛式”的工具性价值,相对忽视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本体价值,实际上,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和内在发展动力。
农村老师普遍希望培训分层次进行,改变过去培训中“大一统”的局面,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使处于不同专业发展层面的教师都能有所发展;不愿听纯理论讲座,特别欢迎学科教学专家在教学真实情景下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提升。我们常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校本培训是不是也应该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如何培训,以需求为导向,把老师的需求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呢?在尊重教师自尊心,不打击他们培训积极性的情况下,将教师分为三个层次,即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学校会同培训单位帮助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内容,这样培训的效果将会十分明显。
其次,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不可能离开课堂。过去,老师培训多采用讲授法的形式,离开了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普遍反映很难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行为这种实践性知识难以通过别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因此培训中应多开展案例教学,深入挖掘校内培训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对优秀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观摩。这就能做到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在做中学”,提升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度,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