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一)
详细内容
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主体选择、主体价值、主体发展为中心展开,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为主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育之以需――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一)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需求处于人的心理结构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推动个人行为的直接动力。没有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要求就不会有接受者的主动、自觉的道德行为,忽视受教育者道德需要的道德教育实际上就是没有受教育者的德育,所以关注受教育者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理应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
(二)引导学生的实际需要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更要引导其发展的方向,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长。引导要有目标性,根据学生的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设置目标。帮助其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引导要有差异性,在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把握学生需要的性质、类型、程度,如在学生的需要中,有建设性的需要、破坏性的需要、有消极的需要和积极的需要。
(三)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
人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分类有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不同的层次,学生同样具有这些需要。生存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学生的最基本的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忽略这些,就失去了最起码的意义。归属需要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生的强烈需要,如学生会关注与家人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这实质上就体现着这种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中学生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
二、凸现主体性――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一)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集中体现。主体意识的强弱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重要影响,主体意识越强就越能在主体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其自主能动性,从而实现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调整!
(二)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
主体能力是人所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在力量,是人之所以能成为主体的内在体现,是苏醒后的主体意识的外化。学生主体能力的提高,包括主动获得新知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调控自身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等。主体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吸取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越强,越有利于其能动地、恰当地选择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三)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主体人格是主体的情感、意志、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理性因素,也包括非理性因素,其中非理性的因素,是形成主体人的源头活水。是对人的主体性发挥起重要的作用的力量源。塑造主体人格不仅要引导主体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更要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真诚宽容的人性观、执着从容的意志观,从而促进主体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唯有学生主体性人格的确立,才能使思想道德教育充满人文关怀,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