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试谈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分析(一)

试谈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分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家庭高等教育 投资风险 毕业生就业市场 宏观调控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家庭在追求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的同时必须面时教育投资的风险。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风险是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择业是在就业风险下的理性选择。为减小大学生就业风险,国家要加强对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
  一、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状况
从1994年实行高校收费双轨制,至1997年并轨以来,高等学校的收费标准不断增长,意味着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加。从动态来看,高校学费由90年代中期的500元增加到目前的5000元左右,长了10倍。近两年的学费增幅虽然减小,但始终处于递增趋势,并且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投资增长是在远超过居民收入增幅的情况下的急剧攀升。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1995一2002年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人增长不到1倍川。从静态来看,家庭对高等教育学费投资占居民家庭或人均收入相当大的比重。比如,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4万户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调查显示l=l199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为5854元,而占人口更大部分的农民收入人均为2210元(其中现金收入为1538元),2000年高等学校的学费投资(按4600元计算),占城镇居民家庭(按三口人计算)收入的26%左右,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69.38%,基本上是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人的全部。以2001年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标准,现在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学费投资已经占到了比较富裕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7.46%,更是农村人均收入的2.5倍以上。而国际普遍认可的高校学费投资占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约为60%因此,我国居民高等教育学费投资远远超出了居民的支付能力。
  从学费占生均经费的比例来看,我国大学生平均学费以4500元计,占生均全口径经费支出1万元的比例达到45%。据世界银行对33个国家的统计,学费在公立教育机构经常费中的比例最高的是韩国,占40%,10个国家在20%左右,20个国家在10%左右。一般认为,在高等教育经费构成中,学费占20%是比较合适的比例。显然我国高等教育个人学费投资大大超出了合适的比例。
最近几年,大部分学校学费都定在5000元左右,再加上住宿费、餐饮费、交通通讯费、文化娱乐费等其它费用,一个大学生的开销,每年要在万元左右,培养一个大学生家庭总投资约4万元。这一数目是城镇中等收入家庭4--6年的积蓄,是农村中等收人家庭15一20年的积蓄,是贫困地区居民和下岗职工一辈子的积蓄,许多贫困家庭不惜举债为子女进行高等教育投资。

高等教育投资也像其它投资方式一样,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上和非经济上的回报,是受未来导向的投资行为。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投入提高人的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总产出的规模,也使个人获得更高的收入,即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总比受教育水平低的人获得更高的收人。因此,教育投资,尤其是高等教育投资,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认为是能在未来获得较大收益的有效投资形式。
二、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所谓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是指在个体的高等教育阶段投人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人力资本,但在未来若干年,投资者的收益不一定能补偿投资成本的现象。家庭把资金投入到孩子的高等教育中,会想到这笔投资什么时候能得到收益,能否获得比较高的收益,会不会出现投资不能及时收回或投资损失的现象。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和担心就是对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估量。人们在追求高学历、高回报的同时,必须要面对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
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根源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体能力差异较大;二是大学之间的质量差异个体教育的影响不同,形成个体之间的知识差异;三是劳动力市场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难以预期的变化,毕业生可能遭受失业或从事与学历不匹配的职业,往往使他们承担零收人或低于预期目标的收人结果。我们把前两个方面因素造成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称为永久性冲击或永久性风险,由于该风险是个体所特有的,又可称为非系统性风险。永久性风险对个人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甚至伴随着一个人全部职业生涯,这也是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追求高学历、名学府的原因。而把第三个方面因素引起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称为暂时性冲击或暂时性风险,由于该风险是市场风险,又可称为系统性风险。大学生失业现象是大学生就业市场暂时性风险的集中体现,这对个体受教育者的专业和职业选择的影响是明显的。
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存在选择性限制,主要集中在以人才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和职业选择上。我们知道,孩子的智商是不能选择的,受教育院校的层次也只能由高考的分数来确定,而对专业和职业的选择余地相对大一些。在专业和职业选择中,人们最关心的是人力资本供求的变化与市场风险。比如,投资学习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而很快过时的知识和技术,投资回收期短,往往无法收回全部投资;或者是投资于市场适应面窄、收益率低的人力资本开发,投资回收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或者市场上某一方面人才的供给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可能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晴雨表”。
  三、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市场风险与理性选择
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大环境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给企事业单位埋下了失业的隐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失业压力明显加大。199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2002年为4%,2003年上升到4.3%,登记失业人数800万,2004年预期失业率为4.7%而我国登记失业制度尚不健全,未登记的失业人员占相当大的比重川。另外,我国把下岗与失业区分开来,下岗不算失业,2003年我国下岗人数达到600多万人,1998年至2003年中国国有企业累计下岗人数达到2818万。如果把未登记的失业和下岗列人统计指标中,我国的失业率远超出失业警戒线,这还不包括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经济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的相关性来看,在上个世纪80年代,GDP增长1%,约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90年代则下降为80多万个,在经济增长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弹性系数还会继续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