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带状疱疹23例临床分析(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疱疹
眼部带状疱疹是一种嗜神经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眼部并发症 1〕 ,临床上并不少见。现将近3年收治的23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患者,男11例,女12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8岁,50岁以上者19例,占2.6%,以老年患者最多,均为单侧患病,病程最短7天,最长4个月。
1.2 皮肤损害的症状、部位及分布 16例患者在眼睑及邻近皮肤出现针刺样疼痛,6例出现剧烈疼痛、烧灼痛并放射至全头顶部,1例仅表现为眶上神经痛。23例中13例疱疹出现在左侧,10例出现在右侧。12例就诊时眼睑皮肤可见不同程度的潮红、丘疹及水疱;5例上眼睑、前额及头顶部皮肤出现群簇状半透明疱疹;4例鼻翼旁出现簇状半透明疱疹;3例眼睑、前额未见疱疹,仅见皮肤色素沉着及浅凹性瘢痕。以上病例皮肤损害均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分布,沿神经排列成带状,不越过中线。
1.3 眼部并发症 (1)角膜炎12例(52.2%),浅层点状6例,树枝状4例,角膜实质炎2例。(2)虹膜睫状体炎6例(26.1%),其中3例角膜后大量羊脂状KP,3例点状棕色KP,房水闪光(+),前房积脓2例,其中1例导致虹膜萎缩;局限性虹膜后粘连3例,广泛虹膜后粘连3例。(3)继发性青光眼4例(17.4%)。(4)瞳孔括约肌麻痹致瞳孔扩大1例(4.3%)。
1.4 方法
1.4.1 一般方法 用病毒唑湿敷及相应对症治疗。
1.4.2 抗病毒药物 全身运用无环鸟苷,利巴韦林,聚肌胞,复方大青叶等。对浅层点状角膜炎患者局部点利巴韦林、无环鸟苷及贝复舒眼药水,树枝状溃疡者除局部点药外,碘酊烧灼溃疡面后球结膜下注射利巴韦林效果很好。
1.4.3 激素治疗 对角膜炎和虹膜睫状体炎患者除全身用抗病毒药物外,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利巴韦林,可视病情隔1~2天1次,同时局部点典必殊及抗病毒药水。激素一般不全身应用,但有人认为激素的应用能减轻疱疹后的神经痛。对有虹膜后粘连者用1%阿托品膏充分散瞳,继发青光眼者口服醋氮酰胺以降低眼内压。
1.4.4 其它 应用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干扰素、恢复期血清、消尖痛、维生素B、维生素C等。
2 结果
本组报告各种并发症患者除1例因角膜炎反复发作致失明、2例虹膜睫状体炎和1例继发青光眼视力不同程度下降外,其余均治愈,治愈率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