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急性肾衰竭6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一)

急性肾衰竭6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一)

详细内容

作者:张莉,刘佳,孙彬,邢昌赢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肾衰竭(ARF) 患者的病理学类型及预后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经临床及肾活检确诊的ARF患者病理学类型及肾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ARF的病理学类型包括肾小球疾病(15.6% )、肾小管?间质病变(60.9% )、继发性肾脏病如血管炎及狼疮性肾炎等(23.5% )。急性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小管坏死是肾小管?间质性损害所致ARF最常见的原因。以出院时间作为观察终点,预后最好的是肾小管?间质病变,其治愈?好转率达89.2%;最差的是新月体肾炎和血管炎,好转率为40%,无效而行维持性血透的占60%。老年人极易发生ARF,本组≥60岁患者占25%,其病因以肾小管?间质病变占绝对优势(75%)。结论: ARF 病理学类型多样,预后与病理学类型相关,及时肾活检对ARF的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急性肾衰竭; 肾活检; 病理学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肾功能在数小时至数周内急剧恶化,体内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症。不同的病因,其ARF的进展、治疗手段和预后也大不相同。因此,早期明确ARF病因从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其预后、降低其病死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肾脏病理学检查则是鉴别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作者对行肾活检检查的64例ARF患者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

  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所有因ARF行经皮肾穿刺活检的64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起病迅速;(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符合ARF的诊断标准[1];(3)肾脏B超检查双肾体积正常或增大(肾脏长径>95 mm,最大者可达131 mm),无肾积水及多囊肾;(4)临床上ARF病因不明,或虽有明确病因但肾脏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指导治疗的。

  1.2 肾穿刺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巴德自动活检枪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

  1.3 病理学检查

  所取组织分为3份,均行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光镜:肾组织常规处理后石蜡包埋,行连续切片,厚约2 μm,分别行HE、PAS、PASM及Masson三色染色,部分行刚果红染色。免疫荧光:采用冰冻切片,应用FITC(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兔抗人IgG、IgA、IgM和补体C3、C1q行直接免疫荧光法,部分还进行了免疫球蛋白轻链(λ、κ)染色。观察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在肾组织中的沉积部位、分布特点和染色强度。电镜:常规处理所获组织锇酸后固定,超薄切片厚50 nm,醋酸铀、柠檬酸铅双染色后置于JEM1010透射电镜下观察。病理学分型参照WHO (1995)肾小球疾病组织学分型修订方案[2 ],并结合临床、实验室资料分型。

  1.4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包括血清肌酐(SCr)、尿素氮及电解质测定,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肌酐及尿渗透压测定。

  1.5 预后分析

  以出院时间作为观察终点,将结果分为4组。(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若是发生在慢性肾脏病基础上,则SCr降至发生ARF之前的水平以下;(2)好转:症状体征好转,肾功能未能恢复正常(SCr>144 μmol・L-1)或降至发生ARF之前的水平,但不需透析治疗;(3)无效:依赖透析生存;(4)死亡:包括病危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患者。分析各病理学类型与预后的关系。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中男32例,女32例,各占50%;年龄16~72岁,平均(46.8±2.0)岁,其中老年患者(≥60岁)16例,占25%。ARF患者的年龄分布见表1。结果显示,在各个年龄段中均以肾小管?间质病变导致的ARF占主要原因,尤其是老年组(≥60岁)尤为显著。平均住院天数为(13.7±10.4) d。入院血清肌酐为(495.3±298.0) μmol・L-1,峰值肌酐为(661.6±401.2) μmol・L-1,平均谷尿量为(639.4±724.6) ml・(24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