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泽民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理论;江泽民;丰富和发展
[论文摘要]毛泽东的伟大贡献之一是从理论上系统地探索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研究这些重要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毛泽东系统地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和现实要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理论。研究关于这方面的重要思想,对于指导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的各种社会矛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基本上形成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剐建立的前后。这一时期,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逐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逐步明确,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矛盾开始显露出来;另一方面,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暴露出来,给各国共产党人以警示。能不能、怎样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矛盾,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毛泽东在总结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作出了四个方面的突出贡献:
第一。第一次明确地肯定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尖锐地批判了那种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指出,正是由于害怕承认矛盾,才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的一些人在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加以认真地、系统地、深入地分析研究,才能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第二。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确认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称之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个。不仅如此,毛泽东在肯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同时,又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性,即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根本上是符合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者的利益的。因此,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和调整,使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第三。第一次正确地区分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全面系统地论述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在肯定矛盾存在和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特殊性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研究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矛盾,除了少量对抗性的敌我矛盾外,主要的、大量的是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毛泽东着重研究了人民内部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出了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殊性,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因而“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般地属于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二是指出了人民内部还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问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麟埘)这种谁胜谁负的思想斗争,还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三是分析了人民内部非阶级斗争性质的各种矛盾,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认识的矛盾等等。
第四。第一次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法。重申了要用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民主的方法从政治上、思想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辩证方法。在经济上,要处理好农、轻、重,中央和地方,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在文化上要在坚持六条政治标准的前提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特别重要的是,毛泽东提出,还是要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用以处理党内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民主的方法,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的政治关系和思想问题,包括阶级斗争在人民内部思想领域的反映。
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后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论述中,也存在着一些判断不够准确、认识不够科学之处。这是导致他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重大失误的重要原因。
首先,由于对社会历史阶段的判断失误导致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之后还偏重于从阶级斗争方面分析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夏季之后,特别是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仍然认为我国社会还处于过渡时期。由于断定现在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因此,他自然而然地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样,毛泽东虽然从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内部的各种经济关系开始把握人民内部矛盾,但最终却离开了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这个事实,没有着重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内部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各种矛盾,反而继续把阶级斗争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来处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题,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认为只有抓好阶级斗争才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忽视人民内部矛盾中大多数不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内容,最终把人民内部矛盾等同于阶级斗争。而这也正是他后来形成所谓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的根本原因。
其次,没有搞清人民内部各种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两段论述,表明了他在继《论十大关系》之后仍在进一步探索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次根源。然而。在1957年夏季之后,由于他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认识的偏差和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的失误,毛泽东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这表明,他不再从生产力落后这方面来思考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根源,而是把阶级斗争看成是导致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当然,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还是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的。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在这方面的探索又再次中断,终于酿成了试图以阶级斗争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文化大革命”。
再次,没有坚持区分不同性质的阶级矛盾。如前所述,毛泽东在论述人民内部存在的矛盾的时候,曾经对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作过分析,他认为,对人民内部的两种阶级斗争都应当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民主方法加以解决。但是当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时,毛泽东对这种敌我矛盾性质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分。他虽然继续要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在领导实际工作中又把本来属于人民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思想认识问题看成是敌我矛盾。加之把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等同于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从党的领袖的作用上错误地促使了阶级斗争的扩大化。
应当指出,如同任何一个伟大人物的失误一样,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认识上的失误,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一方面,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思想认识受着历史条件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时期,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展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理论探索的主要任务仍然只是提出问题而不是完整地回答一切问题。即使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也不可能超越历史条件洞察社会发展的一切矛盾。尤其是在当时国内剥削阶级残余向无产阶级进攻,国际上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和修正主义倾向的条件下,人们难免会偏重于从政治上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也难免会在复杂的矛盾面前首先把注意力集中于当时激化的阶级斗争。另一方面,毛泽东的认识又受着他自身实践经历的制约。作为一个投身于革命40余年的革命家,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几年的时期中,也容易用他所熟悉所习惯的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看待新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毛泽东自己也说过:“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对于后人来说,同样不能苛求他超越历史条件完美无缺地提出社会主义矛盾理论体系。
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党内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矛盾问题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江泽民在继承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他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社会主义矛盾问题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