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熏蒸组30例,非熏蒸组30例,疗程为20 d,分析RA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的变化,观察熏蒸疗法对急性炎症(RF、 ESR和CRp)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R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及IL?10的含量变化,分析熏蒸疗法对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3.3%;治疗组显效率为66.6%,对照组显效率为33.3%;治疗组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减少,晨僵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P<0.05 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ESR、CRp、RF及TNF?α、IL?10均有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5 或P<0.01。结论中药熏蒸治疗RA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药熏蒸 临床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为主要靶组织的慢性系统性炎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及其他器官或组织〔1〕。有研究发现RA患者血清中常有炎性细胞因子异常升高,而外周血中抗炎性细胞因子则通常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使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类型向炎性表达偏移。据此推测,RA的发病与炎性细胞因子增多、抗炎性细胞因子相对减少有关。中药熏蒸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大量临床报道认为其对缓解RA有显著疗效或能明显提高其他药物疗效。为了探索熏蒸疗法的作用机制,本研究观察了熏蒸疗法对RA患者血清TNF?α、IL?10炎性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2007?07~2008?05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风湿病重点专病中心诊治的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熏蒸组30例,男5例,女25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0岁,平均(45±1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平均(3.1±2.7)年;非熏蒸组30例,男5例,女25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2岁,平均(50±11)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年,平均(4.0±3.9)年。
1.2 RA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2〕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晨僵至少1h,持续至少6周;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持续至少6周;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持续至少6周;对称性关节肿,持续至少6周;皮下结节;手 X 线片改变,应包括有骨侵蚀或骨质疏松;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群中阳性率不超过5%)。以上7条中具备4条或4条以上者即确诊为RA。
1.3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65岁之间者。
1.4 病例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晚期患者,关节严重畸形,关节功能 IV级者;③重叠其他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严重的膝骨关节炎等患者;④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等。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非熏蒸组给予美洛昔康7.5 mg/d,加用甲氨喋呤10 mg/周,治疗期间药物剂量不变,且不加用激素、中枢镇痛药或其他特殊治疗。熏蒸组在非熏蒸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熏蒸治疗,熏蒸时将熏蒸方药装入纱布袋中,放入S2型低频熏蒸治疗仪(辽宁省大连金州康疗器械厂生产)药箱内煮沸,蒸气温度设置在55 ℃左右。熏蒸药物为自拟熏蒸方(羌活20g,独活20g,防风15 g,桂枝15 g,细辛10 g,川芎20 g,海风藤30 g,徐长卿30 g,姜黄20 g,苏木20 g,冰片1 g)。所用中药材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药房提供,对患者的四肢关节进行熏蒸治疗,20 min/次,1 次/d,20次为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2.2.1 临床症状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结束时详细检查并记录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等。
2.2.2 实验室指标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性因子(RF)急性炎症指标的变化。
2.2.3 炎性细胞因子测定 留取实验观察病例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双抗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2种炎性细胞因子(IL?10、TNF?α)的含量变化,ELISA试剂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提供,测定按检测药盒说明书步骤严格执行。
2.3 疗效判定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相关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治疗前后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
2.5 指标检测方法 ELISA检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