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
详细内容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新医改的深入、民营医院、国外医院进入国内医疗服务市场和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公立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竞争风险。面对时代的挑战,公立医院只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引入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实施成本管理和绩效管理相结合的经济管理模式,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确保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内涵医院经济管理指医院按照医学科学和现代经济规律要求,运用货币价值形式和经济手段,对医院内部活动,即医疗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合理筹集和使用医院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大的医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立医院承担着救死扶伤、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责,是非盈利性社会公益事业单位。所以,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必须遵循五个原则,即: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坚持服务质量第一;合理收费、因病施治;实行经济管理和绩效考核挂钩;按经济规律办事。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理论指导不成熟,导致管理上的盲目性。公立医院管理者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成熟的经验,致使在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等现代管理理念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上尚处于较浅层次,导致在经济管理实践中出现了盲目性。成本核算是实现有效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是医院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目前,存在对医院实行成本核算目的认识不够的现象,甚至还认为在安全行医的基础上多收治病人就能增加收入,成本核算可搞可不搞。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所以在新建、扩建和改建医疗用房、设备投入时,往往对投资成本和回收期考虑不足,造成资源的浪费。绩效考核和激励体系也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能够引导全院干部职工不断地改进工作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绩效。但是,绩效考核常常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从基本概念、作用程序到综合使用等方面都未形成共识,致使绩效考核内容也就很难量化了。关键指标不细化,导致考核上的片面性。目前,公立医院经济管理考核主要是以院领导讨论和参考历史数据为依据制定的,缺乏科学性。如何确定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比例,如何与激励机制有机结合等等,都会影响到考核活动的实际效果。特别是许多关键指标的设置不够细化。本文所属栏目://shlunwen./yyjingji/
例如:反映财务管理好坏的指标———资产利用率、资产报酬率;反映医疗质量好坏的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死亡率、入院诊断符合率等等,常常没有列为关键指标,导致考核上存在着片面性。另外,公立医院应该进行全成本核算,把医疗过程中的全部资金耗费计算进去,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而多数医院核算的只是责任成本,尽管对增收节支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由于与实际成本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起不到成本核算应有的作用,更不能指导经营决策。科室沟通不顺畅,导致认识上的不统一。有的医院管理者对各科室部门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明白在诸多生产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经济管理活动将流于形式,导致认识上的不统一,不能形成合力,最终常常使得许多管理活动效果不佳。公立医院优化经济管理的对策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达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并重。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目标定位既要考虑资本保值、增值的经济效益,又要把社会效益作为目标定位的基础。所以,必须引入成本核算、绩效考核等先进的管理理念。达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并重,不断优化经济管理水平。成本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的底线,贯穿于医疗业务的全过程。首先,要转变对成本核算的认识。要由不完全成本核算向完全成本核算转变,实行科室全成本核算。直接费用完全计入科室,行政、后勤等科室发生的管理费用要按科室人数比例等方法合理分摊到科室成本,科室使用的固定资产都要计提折旧并计入科室成本。其次,实行成本控制。通过制定定额成本,对科室的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其他物质材料、水电、如何优化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周敏内容摘要公立医院以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和新医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外挑战,公立医院在经济管理上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大大制约了医院的长足发展,所以,不断地优化医院经济管理,将会在优质、低耗和赢得市场份额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shlunwen.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