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对人类具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对身心造成不利的影响。针灸是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目前我国医院疼痛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试从有效性与安全性两个方面对针灸治疗疼痛加以讨论,并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利用针灸为疼痛治疗服务进行展望。
【关键词】 疼痛;针灸;有效性;安全性
疼痛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感觉与情感体验,与实在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或者以此类损伤来描述〔1〕。但在疼痛的治疗上,困扰医生的问题依然不少,诸如药物的安全性、疗效不够理想等,这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起传统疗法,针灸就是其中一种颇受人们关注的治疗手段。
1 针灸治疗疼痛的有效性
针灸是源自中国的一种传统疗法,它以经络理论依据,利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体的经气,调整机体的机能,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在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推荐的43种针灸适应症中,与疼痛相关的疾病就占了很大比重〔2〕。针灸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显然与其良好的疗效有关,当然,针刺的基础研究中的进展(尤其是针刺镇痛的机理的新发现)也为其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1975年,人们首先发现具有镇痛作用的脑啡肽,随后β?内啡肽和强啡肽等具有镇痛作用的内源性镇痛物质也被依次发现,令人兴奋的是,人们发现电针能促使这些内源性的镇痛物质的产生,例如,2Hz的输出波能刺激脑啡肽和β?内啡肽的释放,而100Hz的输出波能刺激强啡肽的释放,如果2Hz和100Hz两种频率交替产生(间隔3秒),则能促进以上三种镇痛物质的共同释放,从而起到较强的镇痛效果〔3〕,这些研究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针灸治疗疼痛的安全性
随着医学的日新月异,对付疼痛的手段日益丰富,而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疼痛疗效确切,已成为目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随着药物研究的深入和药物制备技术的不断提高,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的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已经出现,疼痛治疗似乎变得并不困难。不过,药物毕竟有其副作用,即使目前认为较为安全的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如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广泛的临床应用后,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令人欣慰的是,针灸疗法弥补了药物治疗的不足,对于有胃溃疡、消化不良的疼痛患者,或是有其它药物禁忌的病人,由于针灸产生的是内源性的镇痛成分,不会对胃部产生刺激,在疼痛出现时,可以替代镇痛药物治疗疼痛,因此是上述患者上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