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一得集》外感病舌案初探(一)

《一得集》外感病舌案初探(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对清代医着《一得集》中有舌诊记载的医案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首先通过对外感病案和内伤病案中舌案数的统计,发现尽管内伤病病案总数要远高于外感病,但外感病舌案数及舌案比例均高于内伤病舌案;其次从外感病症的一般情况、外感病舌案的舌象特点、外感病舌案与内伤病舌案之舌象比较等3个方面,对外感病舌案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最后又从舌质、舌苔、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3方面探讨了舌诊在诊疗中的价值所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一得集; 舌案; 外感病

 舌诊作为极具特色的中医诊法,明清以后才越来越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现已成为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辨证手段和方法。《一得集》[1]为清代僧侣心禅所著,成书于1889年,收录于《珍本医书集成・杂着类》。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卷上有医论17篇,卷中记载内、外、妇、儿等各科医案92则,验案居多,但病重患者,亦有不治。所有医案中有舌诊记载的医案(简称舌案)23则,本文谨就《一得集》中外感病的舌诊应用作一探析,以期有助于临床应用。

  1 外感病案与内伤病案之舌案数统计分析

  《一得集》中多数医案每案为一篇,共79案篇,但其中有一案篇中另附6案,一案篇中另附2案,五案中另附1案,故合计92案。92案中有明显外感病史的医案(简称外感病案)36例,其中舌案14例;无明显外感病史的医案56例(简称内伤病案),其中舌案9例。具体数据及百分比见表1~3。由于医案的选取带有作者的主观性,故未进行统计学处理。表1 《一得集》医案情况表2 《一得集》外感病案与内伤病案之舌案情况表3 《一得集》舌案情况从表1情况来看,在所有病案中,外感病案占到所有病案的39.1%,其中舌案占15.2%,非舌案占到23.9%;内伤病案占到所有病案的60.9%,其中舌案占9.8%,非舌案占到51.1%。可见尽管内伤病病案总数要远高于外感病,但外感病舌案数及舌案比例均高于内伤病舌案。表2说明,在36例外感病案中,舌案占到38.9%,非舌案占到61.1%;而在56例内伤病案中,舌案占到16.1%,非舌案占到83.9%。可见舌案在外感病案中所占比例要高于舌案在内伤病案中所占比例。表3提示,《一得集》所有23例舌案中,外感病舌案占到60.9%,内伤病舌案占到39.1%,外感病舌案多于内伤病。以上结论从图1中也可以明显看出。图1 《一得集》所载医案比例图

  2 外感病舌案内容分析

  2.1 外感病症的一般情况14例外感病舌案分别为:暑热气喘1例,元虚受暑1例,暑毒发颐1例,湿温阳明实结1例,暑热泄泻危症1例,暑热症误服温燥药致剧1例,霍乱4例,霍乱绝症3例,时毒喉痹1例。其中男性11人,女性3人,男性中有12岁小儿2人。发病时令多为夏季或秋季,1例喉痹不详,3例霍乱绝症虽未诉发病季节,但根据霍乱吐泻发病的季节性,或可推测发于夏秋之季。从病证本质来看,多数病例均为感受暑热、暑湿、湿热等邪气致病,体质不同,病变表现也有较大的差异,亦有太阴中寒者。14例患者中,10例治愈,霍乱绝症3例坚辞不治,时毒喉痹1例治疗无效。在有效病案中,不乏“一剂而愈”“数剂即安”者,足见医家精湛的诊疗水平。

  2.2 外感病舌案的舌象特点14例舌案从文字来看,对舌质的描述有4:①暑邪未透,真元虚极之暑温元虚者,舌绛而燥。②小儿暑毒结聚之暑温发颐,唇焦舌黑,舌本短缩,经大剂辛甘咸寒之法治疗后舌间略见濡润。③暑热误服温燥,身热如炽,经治后口舌濡润。④小儿内伏暑邪,外感寒凉同,而本元又虚之霍乱吐泻,治疗前舌白,一诊后舌旁及尖现红点。对舌苔描述的有8案:①暑邪充斥肺胃气失肃降成喘者,舌苔微白、中心黄而四旁带赤。②湿温阳明热结者,经治热退却贪食羊肉补胃,以致舌苔又厚浊。③暑热毒邪。结于阳明之暑热泄泻危症,舌苔黄厚浊腻。④太阴中寒之霍乱吐泻,舌苔灰滑。⑤霍乱绝症之舌白苔厚,上如腻粉。⑥霍乱绝症之舌苔光滑淡红,中心青色。⑦霍乱绝症之舌苔如宿猪肝。⑧时毒喉痹,舌苔赤而起刺。尚有对舌苔、舌质同时描述的,共2案:①暑秽之邪,伏于募原,内真热而外假寒之霍乱吐泻,舌苔微白而燥,舌尖有小红点。②暑秽之毒,深入于里之霍乱吐泻,舌苔老黄,舌尖赤而起刺;经治后热转血分,舌苔转为鲜赤,略带紫色。综观这些对舌象特点的描述,多数为病理性的。比较明确的是,舌质涉及红绛舌、淡白舌、短缩舌、芒刺舌;舌苔涉及白苔、黄苔、老黄苔、黄腻苔、灰滑苔、厚苔、燥苔、白腻苔、积粉苔等。但从当前教学内容和临床实际来看,有些对舌质的描述疑为舌苔,有些对舌苔的描述疑为舌质。如从病情来看,舌黑或许应是对黑苔的描述,口舌的濡润亦或是指经治好转,舌苔转润;而对苔赤或起刺或苔青紫等的描述,或当是针对舌质而言。

  2.3 外感病与内伤病舌案之舌象比较内伤病舌案中所涉及的舌象,包括:①虚喘暴脱,阴阳离绝之舌上无苔。②中风之舌本仍硬。③结毒烂喉、脾阳虚衰之唇舌呆白。④泄泻危症,太阴寒湿之舌苔白滑。⑤痰火喘逆之舌苔中心赤陷无苔。⑥神虚痫病之舌中心陷有裂纹。⑦痰火上冲,惊悸不寐之舌苔白腻。⑧疳虫死症之舌赤中 有细小白点⑨血崩危症之唇舌皆无血色。9案中的舌象包括舌质异常之淡白苔、枯白舌、强硬舌、裂纹舌、红绛舌,以及舌苔异常之白滑苔、白腻苔、镜面舌、花剥苔。比较而言,外感病舌质易见红绛舌和芒刺舌,舌苔易见黄苔和燥苔,与所录医案多为感受暑热之邪有关;而内伤病舌质和舌苔变化多端,无明显特异性,体现了邪正盛衰的复杂性。从23例舌案来看,红绛舌、淡白舌、滑苔、厚苔、白腻苔等舌象,既可见于外感病又可见于内伤病,从相应的病理分析来看,外感病邪从外感,邪气伤正,易兼见内在脏腑的变证;而内伤病正虚邪侵,也容易感受外邪,有时两者很难截然区分,关键看是否有从外感邪的病史。

  3 舌诊在外感病案中的诊断价值

  3.1 舌质变化对诊疗的意义由于多数舌案为暑热致病,因而红绛舌出现的比例较大。如在“元虚受暑治验”中,病人暑邪为患八日,较上案之为患二日稍长,邪气深入不解,舌绛而燥,或能体现“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 [2]。又如“霍乱症治验”第4条,患者治疗前“舌苔老黄,舌尖赤而起刺”,方用泻火解毒之凉膈散,一剂而吐泻定,但“舌苔转为鲜赤。略带紫色”,认为热转血分,以竹叶石膏汤加减获效。以方测证,其治疗前后之舌象,当为红舌、绛紫舌,为热盛伤津之候。其它有关舌质的描述有:①“唇焦舌黑,舌本短缩”,提示高热伤津之短缩舌,而舌黑当为热极之黑苔; ②“霍乱症治验”中三条舌案,以及时毒喉痹一案,都提到芒刺舌,分别描述为“舌尖有小红点”、“舌旁及尖现红点”、 “舌尖赤而起刺”、“舌苔赤而起刺”,均为内热深重之象。③“霍乱绝证”第3条“舌苔如宿猪肝”,提示阴液枯竭,邪深入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