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克氏针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一)
详细内容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关节损伤,约占小儿四肢骨折的3%-7%,肘部骨折的30%-40%。由于儿童肱骨髁部宽而扁薄,骨折后存在复位困难、不易维持、对位差、易发生肘内翻和关节活动受限等问题,治疗的方法虽有多种,但均各有利弊。2001年4月至2009年10月,采用交叉克氏针加外侧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23例,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3-10岁,均为玩耍或行走跌倒受伤。伸直型16例,屈曲型7例,均为闭合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24h内者13例,3-7d者10例。
1.2手术方法
采用氯胺酮麻醉,上止血。取肘外侧入路[1],骨膜下剥离,显露骨折断端,清除骨折端凝血块并牵开嵌压于骨折端的软组织;术者与助手先持续轻柔的牵引纠正骨折前后重叠移位,再纠正侧方和旋转移位;骨折端复位时遵循桡侧嵌插、尺侧稍分离、尺偏型矫枉过正或轻度桡偏、桡偏型不矫枉过正的原则[2]。复位时配合左手食指和拇指夹持、推顶作用,并触摸尺骨鹰嘴窝和冠状窝判定复位准确的情况后,伸屈活动肘关节观察恢复提携角后,利用左手拇指及其他各指推顶稳定维持骨折,持电钻克氏针从外上髁斜行45°向内上方钻入直径1.5-1.8mm的克氏针,使针尖穿出对侧近端骨皮质约3mm左右,内上髁穿针时注意触摸,避开尺神经沟,依照前法交叉钻入克氏针至对侧皮质,伸屈肘关节,检查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骨折部位稳定性,必要时可于外髁处再加一枚克氏针。直径2.0mm钻头于骨折近端外侧距骨折线2cm处前后方向钻孔,穿入一根一号强生爱惜康产品PDS-Ⅱ可吸收线,8字绕过外侧克氏针针尾加压固定,再次伸屈肘关节无异常后,剪断克氏针多余部分,针尾折弯留置皮下,注意内上髁折弯的针尾对尺神经的嵌压,放松止血带,确定无搏动性出血,桡动脉搏动良好,冲洗伤口,逐层关闭切口。石膏托固定于屈肘100位。
1.3术后处理
术后使用抗生素3-5d预防感染,适当脱水消肿处理,石膏托固定于屈肘100位。早期开始右手右肩主动功能锻炼,两周后拆除石膏,行肘关节主被动屈伸锻炼。术后8-10周摄片检查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针。
2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切口均一期愈合。5例于三周后出现钉尾外露,给与拔除外露钢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
所有病例骨折均一期愈合,根据李稔生等[3]肘关节术后功能评判标准评定疗效。优:肘屈伸受限<10°,肘内翻<5°。良:肘屈伸受限10°~20°,肘内翻6°~10°。可:肘屈伸受限21°~30°,肘内翻11°~15°。差:肘屈伸受限>30°,肘内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