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支持在外科 ICU 的应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 ICU 重症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及预防完全肠外营养(TPN)所致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对 86 名 ICU 围手术期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及分析。 结果: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较快,解决了 TPN 所致感染及肝功能损害问题。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 ICU 危重患者尽快恢复肠道功能可预防 TPN 所致的感染及肝功能损害。
【关键词】 肠内营养;外科危重病人;护理体会
外科病人营养支持的模式已由全肠外营养演变为以肠内营养为主,随着有关营养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的深入,人们不断认识到肠内营养支持的实际临床意义,在外科病人特别是危重病人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是对临床营养的一个挑战,需要反复尝试,一旦成功受益无穷。近年来临床营养工作者对肠内营养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提出一个观点,“倘若肠道有功能,就应利用肠道”[1],本着这一原则,我科大量病人实施了肠内营养,为此我们也积累了不少有关肠内营养在外科病人应用的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在 2007 年 10 月 - 2008 年 10 月,共有 86 名围手术期患者应用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男女比例为 3:1,所有患者无 2 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慢性肠炎等疾病。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①输入途径:所有病人均经鼻胃管输入营养液。②制剂:复方营养要素,每 100 g 含氮 256 g,热量:氮为 669 kJ : 1 g。混合奶,每 100 mL 含氮 0.7 g,热量:氮为 573 kJ : 1 g。匀浆饮食,匀浆饮食的输入需要由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计算出每日的非蛋白热卡与氮的需要量,交营养室计算出相应的天然食品量,经粉碎机加工制成。③输注方法:术后第 1 天应用 500 mL,每小时 100 mL,术后第 2 天应用 1 000 mL,每小时 120 mL,术后第 3 天应用 1 500 mL,每小时 120 mL。不足液以 5% 葡萄糖液补充,营养液温度由加热器控制在 37~38℃左右。
1.2.2 监测方法 ①临床观察:除观察全身情况、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外,重点观察和记录有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准确记录排气时间。②实验室检测:术前、术后、应用营养液第 7 天要测量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血浆蛋白、转铁白蛋白。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胃肠道恢复较快,术后均在 46 h 左右排气,5 例患者有腹胀,7 例患者有腹泻症状,经调整输注速度及营养液温度都逐渐缓解,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2.2 血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测定结果
所有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在营养支持后无变化,在正常范围内。
2.3 营养指标测定结果
所有患者体重、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血浆蛋白、转铁蛋白在术后 1 周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