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的治法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盆腔炎治疗的多种途径及其研究进展,探讨盆腔炎的规范化治疗,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关键词】 盆腔炎;抗生素;综述
Abstract: It reviews the study developments of many methods in treating pelvic inflamma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discusses the standard therapy to the disease for better guiding the clinic.
Key words:pelvic inflammation;antibiotics;review 盆腔炎性疾病(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腹膜炎。中医将其归属“热入血室”,“带下病”“产后发热”等范畴,而根据其慢性期腹痛,带下多,包块,月经失调,不孕等临床表现特点,又可将其归属于“瘕”,“带下病”“不孕”等范畴。随着临床上对盆腔炎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该病的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现归纳总结如下。
1 抗生素的治疗
抗生素是目前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的主要治疗方法,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尤为关键,使用需氧菌及厌氧菌兼顾的抗生素,用药原则为药物种类少,毒性小,联合用药效果佳。目前抗生素用药方法除静滴外,尚有(1)抗生素腹腔灌注。黄顺彬〔1〕使用腹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与相同药物静滴设立对照组,则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盆腔内用药药物浓度明显高于血浆浓度,药物直接作用于炎症部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全身不良反应较轻。(2)抗生素的宫腔治疗。徐秀梅〔2〕等选用0.5%的甲硝唑注射液20ml加庆大霉素16万单位加地塞米松5mg联合用药,与月经干净后第三天常规消毒后用子宫双腔管经宫颈进入宫腔注射给药,总有效率为98.1%。(3)抗生素灌肠。徐桂荣〔3〕等使用0.5%甲硝唑注射液200ml加庆大霉素16万单位,隔日加地塞米松5mg保留灌肠治愈率为80%。(4)宫旁注射抗生素,陈慧玲〔4〕等在月经干净后用丁胺卡那0.4g加丹参注射液4ml加地塞米松5mg加2%利多卡因2ml,予以双侧宫旁注射总有效率为97.92%。
2 中医药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盆腔炎的基本原则,不同的学派对慢性盆腔炎的分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临床上常分为湿热瘀结型,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虚血瘀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肾不足型论治。其病理表现以气、血、瘀、寒、热为主,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常用药物红藤、败酱草、蒲公英、丹参、延胡索、皂角刺、制乳香、制没药、桃仁、薏苡仁、制香附、大黄等。对于盆腔炎合并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月经失调者,采用中药周期疗法,即在以盆腔炎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月经周期疗法。经后期酌加滋肾养阴之药,如熟地黄、黄精、桑寄生等补肾填精;排卵期辅以少量温肾活血药物协助阴阳转化,促进排卵,可加用淫羊藿、紫河车、桃仁、丹参等药;经前期加用少量补阳之品,多选用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等温补肾阳;经期则理气活血调经为主,可酌加益母草活血通经,月经过多者可加用田三七活血化瘀止痛。
外治法有中药灌肠、直肠滴注、盆腔置管灌注、针灸治疗、穴位注射、中药局部外敷等。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灌肠配合抗生素 钟邦琴〔5〕等用中药保留灌肠,组方为:紫花地丁、半枝莲、黄连、红花、鸡血藤、三棱、莪术、党参、香附。水煎制至200ml,纱布过滤,冷却至39℃左右装入灌肠桶内备用。患者排空大便、侧卧位、抬高臀部,灌肠后约保留30min,每晚1次,10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同时用克林霉素1.2g和妥布霉素16万U静脉滴注,1次/d,总有效率为92%。(2)中药熏蒸配合抗生素 朱桂双〔6〕等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熏蒸治疗慢性盆腔炎,组方:川乌、草乌、防风、杜仲、川牛膝、千年健,使用复合式熏蒸床治疗,10d为1疗程,总有效率为100%。(3)结合物理疗法。周晓明〔7〕使用:①抗炎;奈米替星+甲硝唑+氧氟沙星静滴,1次/d,7d后改为口服抗生素;②中药灌肠:泽兰、败酱草、鸡血藤、红花、三棱、莪术、桂枝、皂角刺、香附煎药100ml,每天灌肠1次,10d为1疗程。③微波治疗;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4.4%而对照组治疗使用①+③方案治疗,总有效率为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