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一天
详细内容
并非我所愿,回忆这些带有伤感的事情。可它就像一条长长的绳索在我身边绕来绕去,又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我迎头罩住。而且还执着着……
俗语说量金量银不用斗,那么爱用什么量呢?
世上什么样的容器,能装下这所谓的爱呢?它是圆的、方的或者说是多形的……
他已是十余次跑到家门口迎接父亲了,全然不顾冷风刺着他那红通通的脸。在自家门前的那条有些弯曲的泥土路上,朝着他乐意看的那个方向凝望着。平时他是极少的,无疑是通往村外的路上,全无伙伴玩耍。他焦急的眼里露出了欣喜和疑惑,那时他有五六岁吧。
早晨,他在炕上赖着不起,“快起来吧,你爹进城去了,一定会给你买回好吃的。”一个中年妇女说。他一骨碌爬起来,虽然是严冬,但似乎和他没有太大的关系。中年妇女嚷着,轻柔地把他按进被窝,接着,在火盆上面,烤他的棉袄、棉裤……
这个中年妇女是他的母亲。她每天做好早饭后,把那些不完全燃烧的玉米芯、棉花杆用铲子放进火盆里,把烟吹走,使之剩下若微燃烧的红火和那弯曲的红艳艳的“金条”。然后把它放在屋里以备她的儿子起床时享用。晚上也是如此,区别在于把它放在炕上,用罩罩住火盆,把被子盖在罩上,到一定时候就掣出来,这样她的儿子就可以享受到今天我们所用的电褥子一样的温暖了。每个冬季他的母亲就不厌其烦地温习着这些旧课。
“娘、娘、娘,我爹怎么还不回来?”那稚嫩的声音越来越近,他飞似的跑过来,红通通的脸上竟冒出了热气。小男孩的眼里闪着稚气的光泽,但也夹杂着失望的光,他立于母亲面前,求助地望着她。母亲俯下身,两手搭在他肩上,轻声细语地安慰着这个心急如焚的孩子。她先是给他整理有些歪斜的衣服,接着便把他头上的汗擦去,且亦把帽子拽低些。最后牵着他的手,把不情不愿的他领进屋里。可他在屋里是呆不了太长时间的,少顷便又在母亲的嚷声中飞了出去……
就在暮色降临在这个宁静的小村庄时,小男孩终于看见姗姗来迟的父亲,他蹦着,跳着,嚷着――“爹回来啦!爹回来啦……”
他父亲急走几步,心疼地抱起他,吻着他那红通通的脸。第一时间从布包里掏出了他盼望已久的礼物――四个苹果,老鼠大小的一块猪肉,然后举着欢呼的他回了家。当他把苹果送到父母的嘴边时,他父母的回答总是那个古老的答案――不喜欢吃,吃了牙疼,肚子疼。他非常的疑惑,凡是自己喜欢吃的食物,父母全都不喜欢吃。他只好独自享用,那心情如同三伏天吃了冰淇淋。最后他用细绳系住了最后那个苹果,挂在脖子上,欢喜地欣赏着,有时能坚持欣赏两三天……
中年妇女是我慈爱的母亲,小男孩无疑是我了。
正如海伦。凯勒所说:要想去找一个比我更幸福的小孩肯定是件困难的事情。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