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行政管理论文>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继承与重塑

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继承与重塑

详细内容

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导报在我们进行行政文化的研究中,应该首先纠正一种误识,即认为传统行政文化就等同于封建行政文化,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中国虽然曾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影响当然不能忽视。但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行政文化,在不少方面不能说只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它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行政精神的形成,比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行政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当然,既然是祖先留下的东西,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同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内容,比如: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缺乏透明度;重人治、轻法治;封闭性、排他性等等。这些消极的、落后的东西,直到现在仍有不小的影响,应当剔除或重塑。特别是自1999年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一些与时代发展相背离的理念与电子政务的发展显得格格不入。本文正是抱着这种扬弃的观点探讨在当代,电子政务的环境下,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继承与重塑。

1行政文化与电子政务概述行政文化并不是“行政”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的简单组合—,它有别于政治文化。本文在主要采用威尔逊和古德诺“政治、行政二分法”定义,同时吸收其他观点合理部分的基础上认为,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国家目标和增进社会利益依法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事务的执行性活动,主要涉及操作、执行层面,行政文化是关于国家机关如何行使执行功能的观念,如服务、法治、限权、公开和效率等意识。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将行政文化定义为:行政文化是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为了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公民个人利益,在调节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生活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态度、信仰、情感和应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活动方式等。电子政务首先由美国于1993年倡导,目的是使政府机构在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精简、高效、廉洁和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它是一种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其产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结果,更是政府改革的内在需要。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或主导取向,是其所具有的透明度和政府治理与社会、民众的互动,政府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及时听取公众心声,回应其要求,公正、有效地实现其需求和利益;同时可以保证公共管理行为的规范化,克服随意性,减少管理的失误。它的目标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的结合;使政府的各种业务操作透明化;建立起以公众服务为导向的政府[1],做到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政府人民管;进行行政流程的再造,即通过信息技术在行政流程中的全面渗入,改变传统的政府组织形式,使行政程序简单化、统一化、网络架构化。因此,电子政务具有高效、开放、透明,廉洁、诚信的特质。

2电子政务环境下传统行政文化的继承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一套体系严密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此对应,行政文化也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如“贵和”、“和而不同”等,可以作为协调行政关系的重要准则。又如孟子所主张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对于构建廉洁奉公、注重原则性的行政文化就具有借鉴意义等等。这些对我国数千年行政体制的形成和发展,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及历代官吏的行政行为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与电子政务中的服务性要求具有一致性儒家强调的“民本”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久弥新,从西周的“民之所欲,天必纵之”,到战国时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贞观之治时期盛唐君主李世民所言“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不包含丰富的治理智慧和谋略。当前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在操作层面和社会效应层面上与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共同点,都主张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从而得民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电子政务要求我们的政府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打破金字塔,重新设计政府流程,便于公民参与各种活动和政府针对具体的公民或群体及时做出反应,切实提供各种服务。

电子政务还要求我们的政府应自觉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外在标准,把“效率”和“效益”作为自身服务水平的内在尺度;自觉更新观念,主动尝试,强化以人为本、社会公众利益至上意识,树立“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的职能意识。可见,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也可为当代政电子政务所用。政府应继承民本主义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关注民生,尊重民意,强化公民的主人公地位,鼓励公民进行政治参与,增强政府行政权力的合法性。传统行政文化强调公平,与电子政务中的效率与社会公平并重的价值理念具有一致性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主张公平,早在《论语》中就有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天平天国时期,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样的公平理念对当今我国的电子政务具有启示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平问题愈发提升至重要地位“,效率优先”,但更要关注公平。

当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极为不平衡,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电子政务的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区的不平衡、行业的不平衡和城乡的不平衡,而且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从地区发展的情况看,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比较迅速,己经出现了良性发展的态势,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区由于具有先天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基本上过渡到电子政务的成熟发展阶段,并且已经开始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迅速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而西部绝大多数地区网络技术普及有限,资金、人才的短缺制约了发展,致使电子政务几乎停滞不前。从行业发展的来看,一些行业部门例如“金”字头的工程出于管理的需要,在国家的重点扶植下基本上实现了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要求,而相对信息化要求不高的一些政府部门,由于意识、资金等问题对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继承与重塑(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shlunwen.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