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生理学教学模式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生理学教学模式

详细内容

1 备课阶段:从实践中来参阅临床诊治疾病的手段以及相关护理注意事项,从中发掘出可以引出所要讲述生理知识的素材,比如褥疮的护理可以引出静脉血压以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护理日常生命体征的记录可以联系到生物节律的相关知识;呼吸机的监测指标具体有哪些意义;血尿便常规检查项目又能反映出人体生理活动的哪些改变。其实医学的各门课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只要有心,一定能找到彼此的联系。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整理、归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找到一些临床方面的影像或实物资料,更直观地介绍相关内容,相信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2 授课阶段:到实践中去2.1 导入课程 可以举一个实际的临床病例,请大家思考应该如何应对?这时医生可能会怎样诊治?
  有哪些特殊护理应当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影像、照片、化验单、病历的方式,模拟真实情况。
  2.2 讲解讨论阶段 逐步给大家揭开答案,并且用生理学知识深入讲解,分析其原理和机制。讲解内容上尽量避免一些晦涩难懂的纯理论知识,讲解方式上可以采用逐步诱导、层层递进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式”和“填鸭式”。实际授课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师生之间的争议问题,可以采用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寻求正确合理的答案[2-4]。
  2. 3 总结阶段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针对导入课程时的实际病例进行总结,如果是真实病例,可以告诉学生病人目前的状况或治疗后的效果。其次对所学相关生理学知识进行总结,便于学生的掌握和复习。下面以“血液”一章为例,介绍这种授课模式。“血液”这章课时少,内容多。如果不讲究教学方法,很可能会流于“填鸭式”的灌输。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首先根据大纲要求提炼精讲内容,然后会发现,这一章许多内容与临床工作息息相关。采血是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采血后会根据病情需要完成不同的血液检测,从而指导临床诊治过程和观察临床病情进展。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此在导入课程时,可以从一系列的化验单谈起。
  我们收集了很多和血液有关的化验单,如血常规检验、血沉检验、血气分析、出凝血时间检测、血型分析、配血试验等。这些在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化验单引起了同学的兴趣,对于每一种检测,许多同学都能说出相关的一些知识,但是追问下去,又不能完全讲出其机制和意义。这就激发出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从每一张化验单引出不同的问题,血常规相对应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血沉对应于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出凝血时间对应于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血液凝固过程等,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尽可能穿插结合临床,如肝脏疾病为什么会查白蛋白/球蛋白比值?血沉值增加有什么临床意义?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贫血的病因和治疗的原则各是什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及临床表现。血友病和维生素K的关系以及临床中输血和配血不当引起的病例等。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从以前的“要学生学”变为如今的“学生要学”,学习气氛活跃了很多,内容掌握也更加迅速、牢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成人会重新步入校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医学院校中,护理工作者是成人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在承担着繁重工作的同时选择了再次学习,其精神和勇气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怎样安排其学习内容是每一个授课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相信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模式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同时经过学习,也相信他们会真正地有所收获,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