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发病因素及其防治(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外呼吸功能障碍,及其他疾病所致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的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较多,病情严重,是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1 发病原因
1.1 气道阻塞的疾病 急性喉头水肿,异物吸入阻塞气道,肿瘤阻塞或压迫气道,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水肿,肺泡炎,肺不张及肺栓塞等。
1.2 肺水肿的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左心衰竭,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疾患,吸入化学物质致吸入性肺炎,放射性肺炎诱发败血症,各种原因的休克,补液过量,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1.3 胸廓和胸膜疾患 胸膜粘连,增厚,气胸,胸腔积液,脊柱侧弯,高度肥胖等。
1.4 呼吸肌功能障碍 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有机磷中毒,低钾血症和其他限制横膈活动的疾病。
1.5 神经系统疾病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脊髓膜炎,多发性神经炎,颅内肿瘤,肌萎缩症,严重的肝肾疾病均可损害呼吸中枢的功能,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另外镇静药,麻醉药等。
2 呼吸衰竭的防治
2.1 病因治疗 欲取得有效的治疗,首先要确定致病的病原菌,以作为选用抗生素的依据,其中包括痰涂片和痰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等。是否能及时、适当地治疗病人,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原则是首先畅通气道,祛除痰诱因的疾患,争取治疗时间,为治疗创造条件。
2.2 保持呼吸道畅通 保持呼吸道畅通在治疗呼吸衰竭中至关重要。除常规使用的解痉平喘,清除积痰等治疗外,还应加强呼吸道的湿化。对无力咳嗽,意识不清的病人首先应清除口腔及咽喉部黏液,痰及胃反流物,必要时反复吸痰,使部分呼吸衰竭病人的二氧化碳分压尽可能降低到较安全的水平。
2.2.1 无创正压通气 最适合于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出现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可增加潮气量并减少呼吸功),是COPD急性加重的一线治疗,可改善氧合,减少二氧化碳潴留,纠正酸中毒,减少机械通气的需要,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存率。也可用于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减轻后负荷,改善氧合,缓解呼吸困难,但对于高危患者要注意有无心肌缺血发生。急性肺损伤一般不考虑应用无创正压通气。
应掌握无创正压通气的适应证,如患者治疗前pH值很低,神志情况较差,基础疾病较多时,将预示无创正压通气可能会失败。另外应注意无创正压通气的模式和设置,必须保证充足的人员配备和时间安排。在刚开始治疗的几个小时内,为了减少漏气及克服鼻腔阻力,应尽量采用口鼻面罩,如果治疗有效且患者习惯经鼻呼吸,可改成鼻面罩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2.2.2 气管插管 此为建立人工气道最常用方法,成人一般选择用32号或34号(经鼻插管时略小些),理想的位置是位于隆突上2~5cm。气管插管简单易行,不仅能较方便地湿化吸痰,还可加以辅助呼吸。但应注意的是只能短期内发挥治疗作用(橡胶插管一般3天),以免引起声带压迫性损伤或喉头水肿,插管后需立即检查是否插入气管,是否通畅。
2.2.3 气管切开 呼吸衰竭能否抢救成功,不仅取决于措施是否得当,还在于气管切开时机的选择,但应引起注意的是气管切开后空气直接进入呼吸道与肺,失去了呼吸道加温过滤湿化作用,使呼吸道分泌物易干结,增加了呼吸道二重感染的机会,所以在支气管切开之后,护理工作是很重要的,分泌物充分地吸引,气道的湿化加温,严格地无菌操作防止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