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体外循环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参麦注射液的干预效果(一)
详细内容
作者:王俊 王良荣 胡明伦 陈菲菲 缪剑霞 林丽娜
【摘要】 目的: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 1)在体外循环肺损伤中的作用,探讨参麦注射液(SM)肺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观察组在体外循环(CPB)转机前将参麦注射液0.6 ml/k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完毕,对照组在同一时间予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其余麻醉维持方法两组相同。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CPB停机后0.5小时(T1)、2小时(T2)、6小时(T3)、24小时(T4),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O2、PCO2、FiO2,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以及呼吸指数(RI),并留取血清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 1)浓度,同时记录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结果:P(A?a)DO2、RI、 ICAM? 1在体外循环停机后明显升高(P0.05或 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此三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ICAM? 1的高低与体外循环肺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参麦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分泌而起到肺保护作用。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肺损伤 参麦注射液 细胞间黏附分子?1
体外循环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肺损害。而在肺功能损害中炎症起主要作用。细胞间黏附分子?1 ( intercellular adhension mole lue?1,ICAM?1)是机体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炎症细胞黏附、聚集,促进补体激活等一系列生化反应,而引起组织损伤。已有文献报道参麦注射液对器官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本研究探讨参麦注射液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1 临床资料
选择择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5~60岁。单瓣置换21例,双瓣置换9例,心功能Ⅱ~Ⅲ级,术前左室射血分数均>0.5,心胸比<0.7,血流动力血稳定,无感染征象,无慢性肺脏疾患,无肝肾功能异常,无感染征象,术前均未长期使用免疫调节药物。
2 试验方法
2.1 给 药 3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常规麻醉后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观察组于CPB转机前将参麦注射液(10 ml/支,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批号:Z51021845)0.6 ml/k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完毕;对照组同一时间予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其余麻醉维持方法两组相同。
2.2 检测指标 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CPB停机后0.5小时(T1)、2小时(T2)、6小时(T3)、24小时(T4),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PaCO2、FiO2,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以及呼吸指数(RI),并留取血清测定ICAM?1浓度,同时记录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
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大气压-PH2O)×FiO2-PaCO2/R?PaO2;呼吸指数[RI]=P(A?a)DO2/PaO2,(其中PH2O为蒸汽压,取恒值等于47mmHg,R为呼吸商,等于0.8,大气压统一采用760mmHg,FiO2为吸入氧浓度,PaCO2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O2为动脉血氧分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试剂盒购自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