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证治体会(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糖尿病.病因病机;糖尿病.辨证论治;清热生津法.临床应用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及蛋白质等代谢紊乱。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有因嗜欲不节,多食膏梁酒酪,肥甘厚味,胃内积热,津液干涸而致者。如《素问・奇病论》言“消渴者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明确指出过量摄入高热量的饮食就可造成肥胖,产生内热而转为消渴;亦有因情志失调,郁火伤阴而致者。《医宗己任篇・消症》谓“消之为病……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万消症大病。”说明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可导致气郁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而发展成此病;另外耗神过度,房室失节,损伤精液也可产生本病,《外台秘要・消渴方》云:“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千金方・消渴》谓:消渴由于“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说明房室过度,肾精耗损,与本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再者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也可引发本病,《灵枢・本藏》篇谓:“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脆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医贯・消渴论》谓:“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说明体质强弱是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还有过服温燥药物,耗伤阴津而促发本病。如古人嗜服壮阳之类药物,今人长期服用温燥壮阳之剂或久病误服温燥之品,招致燥热内生,阴津亏损而发病者为数也不少。
消渴的病理始于阴虚,起于燥热,阴虚重点在肾,是其本,燥热表现在肺胃,是其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燥热愈盛,燥热愈盛阴愈虚。本病迁延日久不愈,常可累及五脏,致精血枯竭,阴阳俱衰,燥热内蕴而并发多种兼症。
2 辨证施治
本病在治法上,大多是以《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消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为大旨。然而临床所见,往往由于久病或种种原因,“三多”症状不明显,“三消”辨证施治不能适应本病全貌,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从客观实际出发,把本病分为6型辨治,屡获良效。
2.1 肺胃燥热型 本型“三多”证候明显,血糖增高,尿糖阳性。治以白虎加人参汤为基础方清热生津止渴。药用:生石膏20g,知母10g,玄参12g,生地12g,黄柏10g,石斛10g,玉竹10g,甘草6g。
2.2 湿热中阻型 本型除上述证候外,形体肥胖,阴痒明显,肢体酸痛。治以甘露饮为基础方养阴清热利湿。药物:生、熟地各15g,天冬10g,麦冬10g,石斛10,黄芩10g,龙胆草6g,茵陈20g,泽泻10g,黄柏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