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预防与护理(一)

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预防与护理(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宫颈癌尿储留护理干预
宫颈癌系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半数以上,而死亡率居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当今人们对早、中期宫颈癌的治疗绝大多数采用手术治疗,但因手术切除范围广,创伤程度大,涉及多处邻近器官,因此在术后常可发生多种并发症,而其中以尿潴留最为常见,发生率为9.1%[1]。本文着重介绍宫颈癌患者术后所出现的尿潴留的症状以及当今所采用一系列护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宫颈癌术后并发尿潴留的原因
1.护理操作不当及置管时间过长 
术前需留置尿管,少数病人由于插尿管损伤尿道而引起尿道黏膜水肿致排尿困难[2],术后常需留置尿管7~10天,长期留置尿管,膀胱内没有一定尿液充盈,使膀胱肌的收缩与放松功能受到抑制,造成膀胱麻痹[3],导致尿潴留。
2.受手术范围影响 
手术范围包括切除子宫,输卵管,主韧带,盆腔内各组织淋巴结等,使宫底组织及阴道上段较前明显薄弱,因而是引起排尿困难、残余尿增多、尿潴留发生的主要因素[4]。
3.麻醉因素对排尿反射影响 
麻醉药品会阻断排尿反射初级中枢,使腹肌、膈肌等收缩力减弱,干扰生理性排尿功能,增加尿潴留发生。
4.药物对排尿的抑制作用 
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术后应用M胆碱受体阻断药都会引起排尿困难或尿潴留;术后使用自控镇痛也常发生尿潴留。
5.心理因素 
术后病人精神紧张,伤口疼痛抑制交感神经使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逼尿肌松弛无力,而致排尿困难[2],由于术后排尿姿势的改变,也会引起尿潴留。
二护理干预措施
1.心理护理
患者因术后切口疼痛、长时间留置尿管、反复测试残余尿等,可能出现悲观,失望及对治疗的不配合。对此护理人员应主动、积极地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尿潴留系宫颈癌术后常见并发症。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使其能密切配合医护人员,通过积极的治疗使术后并发症治愈。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病情变化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并在术前指导患者训练床上使用便器排尿。同时,仔细观察排尿情况并及时询问患者尿流过程,一旦发现尿流不畅或排尿后患者仍诉下腹酸胀不适时,应及时检查膀胱内是否存在过量的残余尿。
2.功能锻炼。
胡艳飞等[4]在尿潴留预防的研究中曾提出一些措施,其中包括:
1)盆底肌肉训练。缩肛运动及排尿中断训练,指导患者在不收缩下肢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耻骨、尾骨周围的肌肉(即会阴及肛门括约肌),收缩维持6~10秒/次,做30~50次,共5分钟,再快速一缩一舒200次,3~4次/天(早、中、晚及睡前各1次)。
2)排尿中断训练。每次排尿分段排尽,以锻炼膀胱内外括约肌、逼尿肌的收缩和协调能力。
3)腹肌训练。
按患者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地进行仰卧起坐及仰卧抬腿法,3~4次/天,5分钟/次,以避免术后体弱使腹肌的力量减弱,腹压变小而影响排尿。
总之,加强术后护理干预,选择适当的膀胱功能锻炼必将有利于减少膀胱功能障碍的发生。但是要使病人掌握膀胱功能的训练方法及重要性需要护士做大量的宣教工作。
3.利用几种简便的诱导方法促进排尿。
1)听流水声:利用条件反射缓和排尿抑制,使患者产生尿意,促使排尿。
2)热敷法:将热毛巾或热水袋置于患者下腹部膀胱区,利用热力使松弛的腹肌收缩,腹压升高而排尿。
3)按摩法:将手置于患者下腹部膀胱膨隆处,向左右按摩10―20次,再用手掌将患者膀胱底部向下按压,以减少膀胱尿滞留。
4.拔管前后准备。
庄秋英等[5]运用护理干预法,对术后第14天患者拔除导尿管前给予5%碳酸氢钠250毫升+庆大霉8万单位行膀胱灌注,温度维持在36~37℃,30分钟滴完后拔除尿管。当患者有尿意应即刻排尿,并在排尿时痰盂内放入少量热水(患者感到温而不烫),或用温热聚维酮碘稀释液进行坐浴排尿。患者可选择在床边、厕所或家庭环境下排尿。拔除尿管4~6小时后排尿1次,在B超下测残余尿,观察患者自主排尿情况并行尿培养检查。张佩君等[6]报告,留置尿管拔出前注入红汞能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汞离子具有收敛作用,不被重吸收,使膀胱内逼尿肌收缩,解除尿道括约肌水肿,促进排尿。因此,掌握好拔管时机及拔管前后处理能有效地预防尿潴留的发生,但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