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门诊中成药处方质量调查分析(一)
详细内容
作者:刘晖,张丽华,孔祥军,牛继红
【关键词】 中成药;处方调查;质量分析
门诊处方的质量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而又较为普遍的现象。处方缺陷虽然是少数现象,但却存在着一定的医疗事故隐患。其后果:一是引起的用药后果轻重不一,小到不易觉察,大到引起医疗事故;二是给患者带来伤害,导致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降低;三是给药师增加了工作量。为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把好用药质量关,将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笔者调查了本院门诊中成药处方26244张,并分析不规范处方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关因素。现总结如下。
1 资料来源
笔者查阅、统计了本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门诊中成药处方26 244张,其中2005年16 403张,2006年9 841张。
2 统计方法
平均每月抽取5 d处方共1 093.5张,其中不合格处方45.6张,占每月总处方量的4.17%。将处方的情况、处方不合格率分别填入调查表中,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3 结果
(见表1)表1 2005年1月-2006年12月不规范处方对比统计表(略)
4 分析与讨论
表1显示,2006年处方各项书写质量比2005年明显好转,这说明医院各级领导对医师处方书写比较重视,但仍然存在个别医师对处方规范书写重视不够。不合理用药和无剂型与规格剂量单位不规范处方比例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西医医师对中成药的药理、功效、不良反应了解不全,对中医辨证不明确,对老、幼、孕、特殊人群的处方欠慎重考虑,在未能准确掌握药理特性的情况下,就盲目联合用药,所以产生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
4.1 字迹不清
字迹潦草不易辨认容易混淆药名,不仅在收费划价时容易出现差错,而且会由于一字之差导致药品错发。如血塞通与血滞通、橘红痰咳与橘红止咳。
4.2 处方前记
一是患者的姓名、年龄、地址或单位,如果写的不详细或不准确,发现问题无处查找。二是医师错写“门诊号”,导致收费人员输入电脑时姓名输错的情况时常发生。三是处方内容涂改后,无医师签字的情况较为严重,一旦出现问题或纠纷责任很难分清。四是对门诊患者未问清楚情况即按收费人员的理解进行收费,有的人名张冠李戴,稍有不慎就错发给患者,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4.3 无剂型,规格不全
因药名相同而剂型及含量不同而错发药物。如“清开灵”有颗粒、口服液、片剂等;“清热解毒”有片剂、口服液、胶囊等;“银杏叶”有片、胶囊等;六味地黄有胶囊、水丸、蜜丸等,如果糖尿病患者口服“蜜丸”类药物会使病情加重。我们在发药过程中就出现过收错药费、处方与电脑显示不符等问题。
4.4 药名不规范
有的写商品名,有的写通用名,如通用名为“银杏叶胶囊”错写成“百路达”,“复方鲜竹沥口服液”错写成“祛痰灵口服液”等。因此,药师应与医师保持联系,发现处方问题后,及时与医师取得沟通,纠正错误处方。
4.5 不合理用药情况
4.5.1 未按适应证选药
如神经性耳聋选用牛黄清心丸、鼻炎片、丹参酮、小金丸等;末梢神经炎选用“活力苏口服液”,此药是用于老年体弱、精神萎靡、失眠、健忘、眼花、乏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