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濒危药用植物箭根薯的研究进展(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综述珍惜濒危药用植物箭根薯的研究近况,探讨了箭根薯的概况、化学成分、应用价值、种子萌发、组织培养、栽培技术、种质保存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珍惜濒危;箭根薯;化学成分;应用价值
箭根薯Taa chantrieri Andre又名老虎须、黑蝴蝶、韶身薯、长须果等,为箭根薯科箭根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本科共有2属三十余种〔1〕,我国有2属6种〔2〕,主要分布于热带森林阴凉湿润的环境中。该种是箭根薯科的重要代表植物,是研究本科植物系统发育的重要对象,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该植物又有多方面的药用价值,且其株形优美,株高适中,花色花形都很奇特,花期又长,非常适合作室内观赏植物,是集观叶、观花、药用于一体的珍稀植物。目前,该种处于渐危状态,天然更新不良,野外幼株日渐稀少,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濒危植物〔1〕。现对其概况、化学成分、应用价值、种子萌发、组织培养、栽培技术、种质保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以利于这一珍惜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1 箭根薯概况
1.1 原植物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圆柱形。叶茎生,5~10余枚,叶片绿色,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骤狭渐尖,基部钝圆,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暗绿色;花葶由叶腋抽出,暗绿色,花序顶生,总苞4枚,互交对生,外轮2枚卵形、披针形,紫绿色,内轮2枚宽卵形至团扇形,绿色,小苞片16枚或更多,淡绿色,须状,下垂,长10~30 cm,伞形花序有花5~18朵,花梗长2.5~3.5 cm,花被片6片,排成二轮,内轮3线状披针形,外轮3三角形,雄蕊6枚,紫色,花丝极短,花药盔状;子房1室,胚珠极多数。柱头3,花瓣状,果3棱状纺锤形,顶端围以宿存的黑色花被片。种子肾形,褐色,有多条弧形纵肋纹〔3〕。
1.2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箭根薯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热带以至中亚热带南缘。年平均气温16~24℃,极端种地气温-6~5℃;年降水量1 200~2 347 mm,旱季(11月~翌年4月)雨量145~5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4〕。生于海拔170~1 300 m的热带雨林林下、水边、山谷阴湿处〔5〕。在西双版纳常集中生于海拔500~700 m的热带或南亚热带雨林的阴湿处〔6〕。箭根薯为林下阴生植物,在70%~90%庇荫条件下能生长发育,开花结实。喜温暖湿润,也能度过漫长的热带旱季。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迅速,在低于15℃及干旱的情况下生长缓慢〔4〕。
箭根薯花果期4~11月,成年植株每年开花结实,植株抽生7片叶后开始抽生第1个花穗,成年植株每年抽生4个花穗,每次抽花间隔50 d,小花开放需3 d,整个花穗开放需30~35 d,成年植株年结果十余个,果依次成熟,果实为具3条纵棱的纺锤形的肉质浆果,每果含种子数十至百余粒〔2〕。鲜种子含水量为11.54%±0.46%,千粒重(5.83±0.07)g〔7〕。
1.3 资源现状
箭根薯主产我国海南的三亚、保亭、万宁等市县;广西的百色、河池、巴马等市县;云南西双版纳州、普洱地区、屏边等地;西藏墨脱和黔南等地。印度东北部、泰国、老挝和越南也有分布。现状渐危〔4〕。致危原因其一是箭根薯自身的原因,即其种子萌发所要求的条件比较特殊,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充足的光照,而热带雨林林下均存在着光亮处比较干燥,湿润处又比较阴暗的矛盾,在自然条件下,种子成熟进入土壤后,若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和光照,短时间内就会丧失发芽能力;其二是外界的因素,一方面箭根薯果实成熟和半成熟时极易被鼠、蚂蚁等动物寻食,另一方面其生境被人为地破坏,如不合理地毁林开荒,不合理地林下土地利用,使大片森林及依赖森林环境的箭根薯消失,林内“凉湿效应”向“干暖效应”变化的趋势使水热条件恶化,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其野外种子的萌发和种群的自然更新;另外由于其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引起人为的滥采乱挖,进一步加重该物种的濒危态势〔7〕。
2 化学成分
周俊等〔8〕从箭根薯根茎分离得到甾体皂苷元:薯蓣皂苷元-3-β-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α-L-吡喃鼠李糖基-(1→3)〕 - O -β-D-吡喃葡萄糖苷{diosgenin-3-β-O-α-L-rhamnopyranosyl-(1→2) -〔O-α-L-rhamnopyranosyl-(1→3)〕 - O -β-D-glucopyranoside}、豆甾醇(stigmas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in)。Yokosuka〔9〕从箭根薯根茎中分离得到二芳基庚酯、二芳基庚酯糖苷、甾族糖苷等,从箭根薯根茎的甲醇提起物中分离得到3个新的C28-甾醇寡糖苷,将其命名为taasterosides A~C(1~3)。新化合物taasterosides A为(24R,25S)-3β-〔(β-D-吡喃葡糖基)氧〕麦角甾-5-烯-26-酸 O-β-D-吡喃葡糖基-(1→4) - O -β-D-吡喃葡糖基-(1→4) - O -β-D-吡喃葡糖基-(1→2) - O -〔O -β-D-吡喃葡糖基-(1→4) -β-D-吡喃葡糖基-(1→6)〕 -β-D-吡喃葡糖基酯,分子式C70H116O8。Taasterosides B为(24R,25S)-3β-〔(β-D-吡喃葡糖基)氧〕麦角甾-5-烯-26-酸 O-β-D-吡喃葡糖基-(1→4) - O -β-D-吡喃葡糖基-(1→2) - O -〔O -β-D-吡喃葡糖基-(1→4) -β-D-吡喃葡糖基-(1→6)〕 -β-D-吡喃葡糖基酯,分子式C64H106O33, Taasterosides C为(24R,25S)-3β-〔(β-D-吡喃葡糖基)氧〕麦角甾-5-烯-26-酸 O-β-D-吡喃葡糖基-(1→4) - O -β-D-吡喃葡糖基-(1→2) - O -〔O -β-D-吡喃葡糖基-(1→4) -β-D-吡喃葡糖基-(1→6)〕 -β-D-吡喃葡糖基酯,分子式C58H96O28。
3 应用价值
3.1 药用价值
以其根状茎入药,味苦、性凉,具清热解毒、理气止痛、凉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胃肠溃疡、肠炎、痢疾、肝炎、高血压病、消化不良、疟疾、肺炎、疮疡肿毒、烫伤、烧伤等〔10〕。箭根薯傣语“咪火哇”,意为味苦似野牛胆,性凉,清火解毒力强而得名,傣医药中以根、鲜叶入药,全年可采,切片晒干备用或鲜用。入水塔和风塔,并认为其具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排脓生肌、止咳化痰的功效,治疗“兵洞飞暖龙”(疮疡肿毒)、“拢达儿”(腮腺炎、颌下淋巴结肿痛)、“脓杆农内”(乳腺肿痛)时,取根适量,磨汁外擦患处,或鲜叶适量,捣烂包敷患处,治疗“拢沙龙唉、接火”(风热所至咽喉肿痛、咳嗽痰多)时,取根15 g,切片,开水泡服,当茶频饮,治疗“拢谢短、斤档斤匹” (腹部刺痛、食物中毒)时,取根适量,磨汁内服〔11〕。箭根薯是傣族名验方“雅叫哈顿散”的主要药用植物之一,雅叫哈顿散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止血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喉炎、胸腹胀痛、虚劳心悸、月经不调、产后流血等,是西双版纳傣族常用药,已被《中国药典》所收录〔12〕。此外,傣医药的咪火旺和水鸡仔(处方名)也来源于箭根薯植物〔2〕。本品全株有毒。中毒轻者出现腹泻、呕吐,严重者则肠粘膜脱落,引起大量出血。可按解毒的一般原则进行处理〔13〕。
3.2 观赏价值
在自然界中,植物的花瓣色彩十分丰富,赤、橙、黄、绿、青、蓝、紫,可谓应有尽有,但黑色花瓣的植物却颇为稀少,箭根薯便是极为少见的一种。箭根薯株形潇洒大方,株高适中,色绿翠旺,作室内装饰或中庭植物,有一番特殊而略带神秘的韵味。花形独特,小苞片线形长长地下垂如虎须,尤为优美;两轮交互对生的总苞片紫黑色,其形与色均如一只展翅的黑蝴蝶,观赏价值极高,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箭根薯作为大温室里的重点参展花卉,大放异彩,倍受广大中外游客的关注和喜爱,获得金奖。据王俊云报道,箭根薯鲜切花保鲜,普通水只能插2d,花茎就会弯曲变形,新研制成功的箭根薯专用保鲜剂在20~25℃条件下,可使瓶插期达到15d,从而延长了观花期,并且满足了长途运输需要。浙江花卉网(2005?08?31)报道:云南元江藏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箭根薯鲜切花种植面积已达10亩,月产鲜花3 000~4 000支/亩,鲜切花在新加坡、香港售价可达12元/支。并选送箭根薯种子3 g,搭载神舟6号载人宇宙飞船飞向太空,进行航天育种研究。
4 栽培技术
4.1 组织培养研究
何惠英等〔14〕用箭根薯成熟种子为材料,培育出无菌幼苗,再用幼叶、叶柄进行试管繁殖。经实验得出:无菌种子接种在萌发培养基MS+6-BA1mg/L(单位下同)+NAA0.1上,约1个月萌发,但萌发率低。萌发两个星期可长成1~2片叶的小苗,将叶片剪成0.5 cm×0.5 cm的小块,叶柄长0.5 cm的小段接种到不同2,4-D浓度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50d左右产生愈伤组织,在MS+6-BA1+2,4-D1.5+KT0.2培养基上最好,诱导率为55.6%;将愈伤组织接种到不同6-BA浓度的丛芽诱导培养基上,20 d左右愈伤组织开始分化丛芽,MS+6-BA0.5+NAA 0.5对丛芽的增殖和小苗的生长都较好,在继代培养中叶片上能长出没有经明显愈伤组织阶段的细小丛芽;继代过程中,培养基加入50 g/L的香蕉对小苗生长无明显影响,但能增加繁殖倍数;待增殖芽长约3 cm时,将其切下转至生根培养基1/2 MS+NAA 0.5上,15 d后开始生根,继续培养1个月,小苗高可达6~7 cm,具数白色条的根,展开叶片3~4片,将生根苗移栽至河沙与肥土比为1∶1的基质中,静风条件下,成活率可达80%。唐德英等〔15〕用野生盆栽箭根薯刚展叶时的叶柄作外殖体进行组织培养,在MS+6-BA1+NAA 0.2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培养7 d后,叶柄节段开始膨大,两端切口处更为明显,15 d出现绿色凸起,30 d后形成较大颗粒突起物;愈伤组织在MS+6-BA1~2+NAA0.2分化和增殖培养基中培养,30 d左右可分化数个不定芽,同时愈伤组织可增殖2~3倍;将3~4 cm的不定芽切下转接到1/2 MS+6-BA0.5+NAA1的生根培养基上,30 d时小苗已有~5条根,经炼苗后移栽至经过曝晒、洗净的河沙中,成活率可达90%以上。高燕等〔16〕用野生箭根薯的茎尖作外殖体,进行组培试验,结果表明:MS+6-BA1+NAA0.5,MS+6-BA0.4+NAA0.05和1/2 MS+NAA0.5+AC 0.2%分别是对其诱导培养、增殖和生根培养较适宜的培养基;幼苗茎炼苗后,移栽到腐殖土∶珍珠岩=2∶1的混合基质上,30d后成活率达95%;继代过程中,1~2代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增殖率、成苗率低,愈伤组织受褐化的影响,幼苗生长缓慢,3~4代愈伤组织增殖和生长状况明显好转,增殖率、成苗率随着代次的增加而增加,但在9代以后均呈明显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