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与血脂、血糖改变和眩晕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与血脂、血糖改变和眩晕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健康体检者和200例不同证型的眩晕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与血脂、血糖的指标进行观察对照。结果各型之间尤以痰浊中阻型患者的全血黏度与红细胞压积增加较其它各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精不足型患者血糖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亏虚型患者的全血黏度与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沉增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患者不同证型的血液流变学与血脂、血糖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与正常人的上述指标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眩晕; 辨证分型; 血液流变学; 血脂; 血糖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发病机理不外风、火、痰、虚四个方面。中医认为:情志所伤、饮食所伤、失血、劳倦过度均可引起眩晕。历代医籍记载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1〕;《丹溪心法》有“无痰不作眩”之说〔1〕;《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1〕;表明眩晕与肝、脾、肾三脏有关。我们对临床上按卫生部1993-08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眩晕诊断标准已确诊的200例眩晕患者〔2〕,根据临床表现,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4型。为了解各证型眩晕的血液流变学与血脂、血糖变化,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本文对各证型眩晕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与血脂、血糖变化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采用卫生部1993-08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眩晕诊断标准。
1.2 一般资料选择2002-08~2006-10在我科住院的眩晕患者200例。男110例,女90例,平均年龄48岁。其中高血压病56例,脑动脉粥样硬化48例,贫血4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中医辨证分型,肝阳上亢型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40~78岁,平均(62.04±8.4)岁;气血亏虚型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0~85岁,平均(64.29±12.20)岁;肾精不足型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46~82岁,平均(64.46±10.35)岁;痰浊中阻型44例,男20例,女24例,年龄42~78岁,平均(62.36±9.48)岁。以上几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健康对照组150例,均为健康体检的成年人,其中男85例,女65例,年龄40~75岁,平均(59.67±10.04)岁。
1.3 研究方法病人入院即行中医辨证分型,第2日空腹肘静脉采血5ml,肝素抗凝,用成都仪器厂生产的NXE-I型椎板式黏度计,测量全血黏度(ηb),血浆黏度(ηp);用无锡产WAY-2型微量压积仪器测定红细胞压积(Hct ),血沉(ESR);毛细管加热沉淀法测纤维蛋白原(Fib);chandler法测量体外血栓长度(TL)及干重(DWT);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葡萄糖(GLU)均采用温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体外诊断试剂测定。 统计数据均以(±s)表示,各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不同证型眩晕的血液流变学与血脂、血糖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肝阳上亢、肾精不足、痰浊中阻型患者全血黏度(ηb),血浆黏度(ηp),纤维蛋白原(Fib),血沉(ESR),甘油三酯(TG),干重(DWT)和血糖等指标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则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中阻型患者的红细胞压积(Hct ),血清总胆固醇(TCH)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亏虚型患者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降低(ηb),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压积(Hct )降低,血沉(ESR)增快,甘油三酯(TG)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