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栽培及其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概况(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山豆根; 栽培;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山豆根Sophoro tonkinensis Gagnep.为豆科植物,药用部位为根,是临床常用中药,为《中国药典》所收载〔1〕。山豆根药材味苦、寒,有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功效。用于治疗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湿热黄疸、湿热带下以及钩端螺旋体病等症〔2〕。现代研究证明,从山豆根中离析出多种生物碱,其中的苦参碱(Matrime) 、氧化苦参碱(Oxymatrime)等具有抗癌和抗霉菌作用〔3〕。山豆根主产于广西的西南部至西北部,广东、云南和贵州也有少量分布。由于山豆根的地域分布较窄,且零星生长于石灰岩山区石缝之中,一般海拔高度500~800 m的地方。目前医药工业用山豆根作为原料,大量研制开发治疗肝炎的针剂(肝炎灵)、咽喉肿痛的片剂以及抗肿瘤的中成药。据商家反映每年销往工厂的量由往年20万kg增加到30万~35万kg,使年总销量超过70万kg〔4〕。由于销量的增加,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而上市量却不断减少,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野生山豆根资源濒临枯竭。山豆根的资源保护和人工栽培迫在眉睫。
为保护山豆根野生资源和解决用药紧缺问题,科技人员已对山豆根的生态环境、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栽培及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山豆根栽培及其野生与人工栽培的化学成分对比与药理研究综述如下,以供生产参考。
1 本草考证
山豆根始载于《开宝本草》。苏颂《本草图经》〔5〕云:“山豆根生剑南(今四川省)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今广西南宁)、万(今四川万县)州佳。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冬凋,八月采根用……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其中“广南如小槐”就是《中国药典》收载的山豆根,因主产于广西习称广豆根。”初版于1962年、再版于1986年的《中药材品种论述》已明确记载:商品广豆根的原植物有二〔6〕:一、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 〔S. subprostrata Chun et T. Chen〕。二、多叶越南槐 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 Var polyphylla S.Z. Huang et Z.C. Zhou。 多叶越南槐与越南槐的区别在于小枝和花序只被短柔毛;小叶披针形,数目较多,(25~)27~33(~39)枚,小叶也较小,长20~35 mm,宽5~7 mm,上面无毛,下面只被短柔毛,有加厚的边缘;全为总状花序。
2 生物学特征
山豆根为小灌木〔7〕,直立或平卧,高1~2 m。根圆柱状,少分枝,根皮黄褐色。茎分枝少,密被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片11~19,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2.5 cm,宽0.5~1.5 cm,顶端小叶较大,先端急尖或短尖,茎部圆形,上面疏被短柔毛,背面被灰棕色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 cm,密被短柔毛;小花梗长约1 cm,被子细毛;花萼阔钟状,外被疏毛,先端5裂;花冠黄白色,旗瓣卵圆形,先端凹,基部具短爪,翼瓣长于旗瓣,基部具三角形耳;雄蕊10,离生,基部稍宽扁;子房具柄,圆柱形,密被长柔毛,花柱弯曲,柱头圆形,具长柔毛。荚果长2~5 cm,密被长柔毛,种子间成念珠状。种子3~5颗,黑色,有光泽,随圆形,种脐小。花期5~6月,果期7~8月。
3 山豆根的人工栽培
3.1 山豆根的繁殖
山豆根的繁殖方法有3种。
3.1.1 种子繁殖〔8〕
每年10~11月,当荚果由青绿变为黄色时,及时将荚果采回,脱出种子晾干,可随采随播或置室内通风干燥处保存至来年春播。
3.1.2 扦插繁殖〔9〕
选择1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茎杆,剪成长25 cm,带2~3个节的插条,用150 mg/L浓度的吲哚丁酸(IBA)浸泡3 h,将插条斜插入沙床,插条60 d后生根发芽即可移栽。
3.1.3 组织培养快速繁殖〔10〕
在无菌条件下,切取山豆根的顶芽,放入以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进行诱导培养,丛生芽的诱导以MS+6-苄基嘌呤(6BA)2.0 mg/L+柰乙酸(NAA)0.2 mg/L培养基;丛芽继代增殖培养以MS+6BA1.5 mg/L+NAA0.2 mg/L的培养基为佳;诱导芽苗生根的培养基用1/2MS+NAA1.5 mg/L为好。以后将生根发育好的试管苗用清水洗去根部的培养基即可移栽。
3.2 栽培管理
山豆根是多年生药用植物,以根部入药。因此人工栽培的应选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坡地。起畦宽70 cm,高15~20 cm、畦长视地形而定,每公顷施基肥30 000~45 000 kg腐熟的堆肥,株行距40 cm以品字形开穴栽种〔8〕。种植后每年施2次复合肥,每株25 g,第1次在3~4月份除完草后施,第2次在秋季9月份。山豆根主要有两大病害:根腐病和白绢病。根腐病发病初期以百菌清兑水800倍灌根。白绢病发病初期用多菌灵兑水800倍灌根或喷雾。虫害有4种:蛀茎螟用乐斯本兑水800倍喷雾或从蛀口灌入。豆荚螟用敌百虫兑水800~1 200倍喷雾。红蜘蛛发病初期用吡虫啉1 200~1 500倍喷雾。蚧壳虫可用敌敌畏兑水1 200~1 500倍喷雾。
山豆根种植3年可采收,但最好是4年以后采收。秋季八九月份将根部挖起,剪去地上部分,把根部泥沙洗净,晒干或烘干即成商品。
4 化学成分
山豆根含的生物碱主要是苦参碱(Matrine)和氧化苦参碱(Orymatrine)、臭豆碱(Anagyrine)和甲基金雀花碱(Methylcytisine)〔2〕。黄亚非等〔11〕采用HPLC法分析广西不同产地山豆根主要有效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结果表明广西不同产地的山豆根均含有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因产地不同含量有差异。覃文流等〔12〕用薄层层析法对室外栽培前后的山豆根组培苗植株与野生引种植株的药用有效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比分析表明,组培苗具有正常生物合成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能力,组织培养条件并没有影响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而且从斑点颜色的深浅来看,组培苗的有效成分含量不比野生植株的含量低,因此,山豆根组培苗可作为人工栽培的种源加以推广应用。杨东爱等〔13〕采用紫外光谱法对引种栽培的山豆根及野生山豆根不同部位的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进行分析,引种栽培的山豆根与野生山豆根不同部位的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二者含量无明显差异,引种栽培山豆根不影响药材质量,可进行人工大面积栽培。实验同时还做了山豆根(越南槐)及多叶越南槐的有效成分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含量对比分析,它们大致相同;多叶越南槐在产区收购使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14〕,《广西中药材标准》1990年版将两者等同使用,所以多叶越南槐与山豆根(越南槐)继续等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