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张沛霖主任舍症从脉治疗清阳不升型足跟痛的经验(一)

张沛霖主任舍症从脉治疗清阳不升型足跟痛的经验(一)

详细内容

作者:张建梅 吕云华 张沛霖

【摘要】 介绍张沛霖主任以耳前脉、头维脉、趺阳脉、寸口脉辨证,针刺通天穴、天柱穴治疗清阳不升型足跟痛的经验。
【关键词】 名医经验;针刺;足跟痛
【Abstract】 Introduced that Director Zhang Peilin before the ear arteries, Uygur arteries, instep positive arteries, pulse at the wrist arteries dialectical, the acupuncture exceedingly high hole, the Tienchu hole treat clear positive do not rise talalgia’s experience.
【Keywords】 Famous doctor experience; Acupuncture; Talalgia
足跟痛是因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的以足跟部疼痛、行走时加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形成是以肝肾亏虚、气血失和、筋脉失养为先决条件,复因风、寒、湿邪侵袭及外伤、劳损等致使气血阻滞而成[1],针灸治疗多以足跟周取穴为主。
全国著名老中医张沛霖是昆明市延安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作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全程随师学习,现将导师舍症从脉治疗清阳不升型足跟痛经验介绍如下:
1 取法内经,明辨病机
张沛霖主任强调足跟痛的辨证,如果局限地理解为是由肾虚引起,那么治疗思路也就窄了。张沛霖主任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实四末”的理论,认为清阳不升,四末无以实,足跟失于濡养也可发为本病。这与道家重视“真人之气在于踵(即气要沉到足)”的修炼不谋而合。
2 注重脉诊辨证
张沛霖主任借鉴古老的三部九候诊脉法,重点观察、比较耳前脉、头维脉、趺阳脉、寸口脉的大小,为本病辩证施治提供依据。
2.1 耳前脉、头维脉 以耳前脉、头维脉候头部之气。正常情况下,头维脉比耳前脉小,二者之比约为1:3。若耳前脉弱,则头维脉不出,提示清阳不升。
2.2 趺阳脉 以趺阳脉候足部之气。正常情况下,趺阳脉较寸口脉大,二者之比约为3:1。若趺阳脉小于寸口脉,提示足部气血不足,失于濡养。
2.3 寸口脉 寸口脉是三部九候脉的缩影,可以诊察全身状况。寸口脉弱提示阳气虚衰、气血俱虚,与耳前脉弱、头维脉不出、趺阳脉弱相符。
3 下病上治、选穴精炼
张沛霖主任运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采取“升清阳以实四末”的方法,精炼地选取通天、天柱二穴治疗本病。
3.1 通天穴 通天穴具有引动足太阳经气,通达人身最高位之意,升举足太阳经气。当第一次补通天穴后,若耳前脉增大,验证治疗方法正确。应用“一穴二针”的方法,在通天穴上再补一针,以加强升阳的治疗效果,针后可观察到耳前脉再增大,头维脉出。
3.2 天柱穴 天柱穴犹如“擎天之柱”,可助通天穴促足太阳经气通达足部,以濡养足跟。补天柱穴,可观察到趺阳脉、寸口脉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