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近五年来针灸医学史研究概述(一)

近五年来针灸医学史研究概述(一)

详细内容

【摘要】近五年来关于针灸医学史的研究,涉及针灸的经络、腧穴、针灸的技法、针灸的处方与取穴、针灸的临床、针灸的医家、针灸的医籍、针灸的教育、针灸的中外交流等方面,其中以腧穴、灸法、处方与取穴、临床、医家、医籍研究比较多。
【关键词】针灸医学史文献综述
近五年来关于针灸医学史的研究,涉及针灸的经络、腧穴、针灸的技法、针灸的处方与取穴、针灸的临床、针灸的医家、针灸的医籍、针灸的教育、针灸的中外交流等方面,其中以腧穴、灸法、处方与取穴、临床、医家、医籍研究比较多。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勾划出目前国内针灸医学史的研究方向与水平。
经络与腧穴方面的研究
这几年来,一些研究探讨了经络与腧穴的起源、发展过程。曹铁军等探讨了经络及腧穴起源及其意义〔1〕,华萍等归纳、总结经络研究的各个流派〔2〕,常小荣等论述了腧穴学的历史发展过程〔3〕,谭奇纹对汉代以及汉代以前经络腧穴文献进行全面系统考证〔4〕,黄龙祥研究了腧穴主治的演变〔5〕,刘立公等对古代文献中三焦经及其腧穴主治进行统计〔6〕,崔孟镐选取腧穴理论组成部分之一脏腑俞募穴的内容进行研究〔7〕、黄思琴等对古代文献中百会穴的记载进行研究〔8〕。
在针灸铜人方面,黄龙祥对东京国立博物馆针灸铜人的外形特征、经穴数量、穴名书写特征、经穴归经以及经穴定位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察〔9〕,黄龙祥等还在系统考察明代正统铜人沿革的基础上,确认了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针灸铜人为明正统铜人,同时确认正统铜人的性质是仿宋天圣铜人,可视为宋代国家针灸经穴标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本的权威解释〔10〕。
针灸技法与取穴方面的研究
针灸技法的研究主要是在灸法方面。于赓哲对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作了的时代背景分析〔11〕,杨威等总结出清朝灸疗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清代灸疗的发展特点〔12〕,箱?大昭通过日本灸法历史资料的回顾以及现代灸法文献的研究,系统地展示日本灸法的发展历史、源流以及演变过程〔13〕。田纪钧总结了刃针疗法的历史渊源〔14〕。
黄涛研究了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影响,并且还分析针灸方的演变及选穴规律〔15~16〕,杨兆民探索了古今针药并用的源流〔17〕,樊旭通过对古今针灸治疗泄泻病的文献的整理及分析研究后总结出针灸治疗泄泻病的常用处方及配穴规〔18〕,张瑞峰等研究了古代针灸防治“中风”处方规律〔19〕,富作平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及研究,总结出针灸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处方〔20〕,郭向军等总结出针灸治疗哮喘病的主要穴位、归纳出哮喘病针灸常用处方及其配穴原则与规律〔21〕。
针灸治疗疾病史
针灸治疗疾病史方面主要集中在内科疾病方面,比较突出的研究是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刘立公等人运用计算机对多种古医籍中使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科疾病的内容进行统计方面。刘立公等对古医籍所载有关针灸治疗消渴、瘟疫内容进行整理研究〔22~23〕,王妮探讨了哮喘病的针灸防治规律、以及各种方法和临床证型之间的选穴配穴规律项等〔24〕,王全林分析归纳了宋代针灸补肾法的基本特点〔25〕,李永宸等总结了岭南医家采用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经验〔26〕。在外科方面,刘立公研究?瘕积聚、瘤核赘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27~28〕,李云等总结了古代针灸歌赋治疗痛证的特色〔29〕。五官病方面,韩红探讨了五官病针灸用穴的技法〔30〕。另外,王宇恒等从历代文献中对针灸疗法禁忌症的论述进行整理〔31〕,李戎分析针灸“人神禁忌”学说中的“尻神”辨误〔32〕,贺小英评述针灸时间疗法的发展历史及现代临床运用〔33〕。赵诚基还探讨了古代医家创立针灸“治未病”方法的学术思想、理论基础、以及探索针灸“治未病”规律〔34〕,武晓冬等探讨了古代针灸文献中有关症候群鉴别方法〔35〕。
医家与医籍方面
对针灸医家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古代医家的研究,对近、现代的医家研究相对较少。魏稼、王家骜、王红云分别研究了张仲景的针灸学说、针灸特色及其对针灸学的贡献〔36~38〕,黄晓菁、安贺军、曹中兵等分别研究了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成就、总结了孙思邈对外科灸法的贡献,及其对诸风病的治疗〔39~41〕,严善馀探讨了王国瑞对针灸学的贡献〔40〕,王千怀等总结了王执中对针灸临证方剂的贡献〔43〕,严善馀探讨了窦默针灸学术思想〔44〕,袁宜勤对徐凤的针刺调气说、治病八法说、子午流注针法说、灵龟飞腾八法说等针灸学说展开研究〔45〕,余雪琴、高希言等分别总结了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46~47〕,俞昌德等总结了楼英的针灸学术思想〔48〕,袁宜勤等探讨了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49〕,赵欣纪等总结了近代医家陆瘦燕对针灸学术的贡献〔50〕。
与针灸相关的古籍研究除了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外,对金元时期的《标幽赋》以及明代的针灸医籍的研究也比较多。李广钧、白云来、王小平、徐晖分别对《内经》中的经络学说、针灸的时间疗法、针灸调经原理、刺禁展开研究〔51~54〕,刘智斌、薛西林、贺君、訾明杰分别对《伤寒论》的针灸疗法、针灸应用特色、针灸的应用规律作了探讨〔55~58〕,李福芝、赵忠顺分别研究了《伤寒论》中针灸在六经病中应用、太阳病桂枝汤证针灸配穴特点〔59~60〕,顾一煌等分析《伤寒论》用灸规律〔61〕。李素云等对《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62〕,王家骜等探讨了马王堆医书针灸学术成就〔63〕。张宝文、张胜春、纪军、李戎、刘建民分别研究了《针灸甲乙经》与《太素》互校内容、处方用穴特点、处方配穴的特点、禁针禁灸腧穴、妇科疾病的治疗〔64~68〕。冯禾昌通过《太平圣惠方・针经》总结唐代针灸医学特点〔69〕,万文蓉、李万庆分别探讨《千金要方》哮喘选穴配方特点与针灸禁忌〔70~71〕,王天生等探讨了敦煌遗书《灸经图》治疗五劳七伤特点〔72〕。严善馀总结了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对针灸学的贡献〔73〕、任玉兰等探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的方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74〕。周鹏等总结了《玉龙歌》的针刺治痛特色〔75〕。王雪苔对金代佚名氏《针经》进行考证〔76〕,苏春梅、杨俊生分别探讨了《标幽赋》的语言特点、对针灸的贡献、学术思想〔77~79〕,严善馀总结了《卫生宝鉴》针灸学术特点〔80〕,韩秀珍、邹敏分别研究了《针灸聚英》的学术思想及其对火针的贡献〔81~82〕,张芙蓉等对《琼瑶发明神书》成书年代及作者考进行考究〔83〕,金亚蓓探讨《奇经八脉考》对奇经理论的贡献〔84〕,肖元春对《针灸集书》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整理研究〔85〕,王继等探讨杨继洲《针灸大成》四篇“策问”的学术价值〔86〕。刘立公等总结了张镜的《刺疔捷法》在临床上的经验〔87〕。武晓冬采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等传统的文献整理和史源学的研究方法,结合了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手段,对《存真环中图》进行全面、高效的辑佚和考证〔88〕。另外,李相昌对朝鲜太医许任的《针灸经验方》进行研究〔89〕。
其他方面研究
1.针灸的通史或各时代的研究
针灸的通史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是黄龙祥主编的《中国针灸史图鉴》。该书分上下2卷,载图1998幅,总745页,按内容分为“内景与外景”、“明堂与经络”、“器具与技法”、“处方与取穴”、“按摩与导引”、“医家・医籍・医学”、“其他”等7大类,是目前国内医学史领域最大的一部图集。该书既是文物收集、鉴定、保护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又是中国针灸博物馆的形象大使和中国针灸发展史的一个缩影〔90〕。
阎杜海等总结了宋金元时期针灸学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91〕,叶险峰等分析了宋代社会背景对针灸学的影响〔92〕,谭源生分析了民国时期经络学、腧穴学、针刺手法主要演变产生的原因及演变产生后对后世的影响,并从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为当今针灸学发展提供借鉴〔93〕。
2.针灸学术的教育、传播、中外交流史
张永树研究了以承淡安为代表的澄江针灸学派在海外传播的史迹〔94〕,陈泽林等对中日两国针灸教育的历史进行了比较〔95〕,冯诗婉介绍了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和现状〔96〕,李照国等探讨了灸术在西方的早期历史〔97〕。朱兵认通过metu系统探讨经络的中外交流〔98〕。
3.针灸医学史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黄涛研究了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影响,他认为由于针灸方中文化因素的混杂,影响了人们对古代针灸方的正确理解〔99〕、柴克义分析了中国古代哲学对针灸学的影响〔100〕。
近五年来,针灸医学史特别是在针灸医家、医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有不少的学者从语言学、训诂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角度对针灸医学史展开研究,但总的来说,针灸医学史研究仍还很薄弱。今后,除了加强对于针灸的经络、腧穴、处方、取穴、临床、医家、医籍等方面研究外,应重视利用计算机的存储、检索等先进技术,对史料、医籍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认真研究,以大力弘扬针灸医学。另外,还应加强对针灸近代史、教育史、中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曹铁军,黄芳.对经络及腧穴起源及其意义的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6,24(3):551.

2华萍,吕虎,原林,等.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及其分析〔J〕.中国针灸,2006,26(6):407.

3常小荣,王超.腧穴学的发展历史概况〔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6):51.

4谭奇纹.汉代及汉代以前经络腧穴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4.

5黄龙祥.腧穴主治的演变〔J〕.中国针灸,2001,(3):52.

6刘立公,顾杰,沈雪勇.古代文献中三焦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37.

7崔孟镐.腑俞募穴源流考〔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4年博士论文集,2004.

8黄思琴,田小平,黄英华.古代文献中百会穴的记载〔J〕.吉林中医药,2006,26(1):61.

9黄龙祥.东京国立博物馆针灸铜人研究的突破与反思〔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5,24(1):1.

10黄龙祥,徐文斌,张立剑,等.明正统仿宋针灸铜人鉴定与仿制〔J〕.中国针灸,2004,24(5):355.

11于赓哲.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项技术抉择的时代背景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1(1):62.

12杨威,马小丽.灸疗的发展状况及特点〔J〕.中国针灸,2002,22(3):202.

13箱?大昭.日本明治以来灸法发展的历史与现状〔D〕.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3.

14田纪钧.刃针疗法(1)――刃针疗法的历史渊源〔J〕.中国针灸,2005,(2):71.

15黄涛.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影响〔J〕.中华医史杂志,2005,35(4):214.

16黄涛.针灸方的演变及选穴规律分析〔D〕.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3.

17杨兆民.中医针灸、方药并用源流纪略〔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04):202.

18樊旭.泄泻病古今针灸处方规律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3.

19张瑞峰,蒋松鹤.古代针灸防治“中风”处方规律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6,31(5):308.

20富作平.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2.

21郭向军,刘文滨,裴景春.哮喘病古代针灸处方整理及配穴原则〔J〕.中医药学刊,2006,24(1):176.

22刘立公,顾杰,方东行.消渴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4,22(2):13.

23刘立公,顾杰,杨韵华.时病瘟疫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38.

24王妮.针灸防治哮喘的文献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5.

25王全林.针灸补肾法的宋代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2006.

26李永宸,赖文.针灸除疫,绩载史册――岭南医家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贡献〔J〕.中国针灸,2004,24(12):873.

27刘立公,顾杰.瘕积聚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2):5.

28刘立公,顾杰,方东行.瘤核赘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