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例急诊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效果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 为分析中心静脉置管急诊患者的置管方式和效果,探讨如何规范操作和控制并发症,整群抽取2004年10月1日―2007年9月30日急诊于我科的49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资料。结果,发生并发症26例,误穿动脉12例,血胸、气胸发生10例,插管后并发感染4例;三种置管方式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规范操作、加强护理是减少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提高置管效果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急诊;中心静脉置管;效果
中心静脉导管系指末端位于大的中心静脉的任何静脉导管,导管开口于中心静脉,管口周围的血流量比末梢静脉大,液体容易输注。中心静脉置管术作为急救的基本技术,在血容量的监测、快速输血补液、静脉高能营养的支持、血液净化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调查了自2004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我科收住的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急诊患者病案信息,现将临床资料及操作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49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男280例,女212例,年龄14~67岁,平均45.6岁。其各种原因中休克238例,药物中毒110例(需要急诊血液透析治疗),心肺复苏后6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和其他原因昏迷49例,外周静脉通路建立困难31例。
1.2 器材 统一使用美国ARROW公司ES-04301的单腔或双腔管。管径有12、14、15、16Ga等4种。
1.3 穿刺点和进针方法[1] ①锁骨下静脉置管可选择锁骨中点、锁骨中内1/3交界处下方1cm处为穿刺点,沿锁骨与肋骨间隙,向胸骨上窝至喉结之间的方向进针,穿刺针与锁骨轴线约为35~45°进针,接近于指向胸骨上窝至喉结之间。②颈内静脉各段均可穿刺,多选中段穿刺。患者多取仰卧位,肩部垫枕使之仰头,头偏向左侧(本法多选右侧穿刺,需选择左侧操作时,宜取后路进针。),操作者站于患者头端。在选定的部位处,针头对准胸锁关节后下方,与皮肤角度为30~45°,在局麻下缓慢进针,防止穿透静脉后壁。要求边进针边抽吸,有落空感并回血示已进入颈内静脉内,再向下进针安全幅度较大。进针插管深度一般自穿刺点到胸锁关节的距离,加上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的长度,右侧约13.3~14.3cm,左侧15.8~16.8cm。③股静脉置管,取平卧位,穿刺时大腿稍外展,摸到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内侧1cm处作为穿刺点,穿刺针与皮肤成30~45°朝定点方向进针见回血后,将导丝送达要求深度(一般插入深度不超过15~20cm),送入导管,退出导丝,缝针固定导管。以有无并发症评定置管成功与否。
2 结果
2.1 不同中心静脉置管方式的置管效果 见表1。
492例中心静脉留置管时间4h~15d,平均时间6.4d。锁骨下静脉置管251例,占51.02%;颈内静脉置管123例,占25.00%;股静脉置管118例,占23.98%。发生并发症26例。误穿动脉12例(2.44%),包括4例因导丝弯曲、折断所致,5例因患者肥胖所致;血/气胸10例(2.03%)均为锁骨下静脉置管法造成;插管后感染4例(0.81%),其中有2例系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致霉菌感染,2例免疫力极度低下导致的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未发现患者有脓毒血症出现。三种置管方式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不同置管方式的置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