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一)

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一)

详细内容

作者:李诗,耿玲,刘世杰,何平,李卫,吴忠强,林虎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6月对7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症状缓解程度。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4个月。参照陆裕朴评定标准,优:术后症状全部消失,患者总体感觉同患病前健康水平,共60例(83.3%);良:术后腰痛症状消失,小腿麻木不适酸胀感均不明显,共7例(9.7%);可:术后腰痛症状消失,足趾及小腿外侧麻木虽明显减轻,但未完全消失,共4例(5.6%);差:术后症状无改善,共1例(1.4%);优良率93.1%,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 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创伤小,不破坏脊柱稳定性,手术效果良好。

【关键词】 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外科手术;改良小切口

我科2002年3月~2006年6月应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72例,术后经过6个月~2年的随访,优良率93.1%,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2例患者,男46例,女26例;年龄36~70岁,平均54岁。病程3个月~20年。所有患者均经过X线摄片、CT检查、腰椎MRI检查确诊。腰椎间盘突出部位:L3~4 6例,L4~5 40例,L5 S1 22例,合并黄韧带肥厚18例,后缘骨赘增生15例,后纵韧带骨化5例,侧隐窝狭窄20例,极外型3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硬膜外麻醉,俯卧位,腹部悬空。在手术节段的棘突旁0.5 cm插入7号长定位针头至椎板下缘。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调整针头方向对准椎板间隙。以定位针为中心纵向切开皮肤3~4 cm,切开腰背筋膜,用小号的骨膜剥离器沿棘突骨膜下剥离,将骶肌等肌肉自椎板及椎板间隙上剥离。用直角椎板拉钩插入切口中。将骶棘肌牵拉向外侧,将拉钩的尖头插于横突并加以固定,显露病变节段椎间隙,用骨刀凿除或咬骨钳咬除上下腰椎的部分椎板,切除黄韧带,适当扩大骨窗显露神经根,探查椎管前壁,确认突出的椎间盘后,切除关节突内侧1/3,扩大神经根入口区,使神经根能够移动2 mm以上,保护好硬膜囊及神经根,然后用直径5~10 mm环锯切除后纵韧带、椎间盘纤维环、增生的骨赘,用髓核钳咬除髓核。如伤及静脉丛出血多时可用大环锯套筒置入以保护脊髓神经,然后用髓核钳从套筒内取出髓核,安全又快捷。如为L5 S1极外型突出,则要扩大伤口,并用咬骨钳咬除上下关节突,用髓核钳咬除髓核后,行椎间植骨融合。术后卧床2周,带腰围下床活动。

2 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4个月,参照陆裕朴评定标准。优:术后症状全部消失,患者总体感觉同患病前健康水平,共60例(83.3%);良:术后腰痛症状消失,小腿麻木不适酸胀感均不明显,共7例(9.7%);可:术后腰痛症状消失,足趾及小腿外侧麻木虽明显减轻,但未完全消失,共4例(5.6%);差:术后症状无改善,共1例(1.39%);优良率93.1%,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