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处理小泪囊的体会(一)
详细内容
作者:田洪旭,罗兆义,刘洪,徐华,侯中萍,杨晓琦
【关键词】 鼻腔造口 小泪囊 处理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在国内多年来已得到广泛开展,成功率高,疗效显著。各医院的方法大致相同,技巧各异。但是对于泪囊较小的病例,不管是在术前定位还是在术中操作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也是影响术后效果的一条重要因素〔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小泪囊病例在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口术28例(31侧),现将其处理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筛选我科自2002年4月至2008年4月慢性泪囊炎患者中28例(31侧),其中男性6例(7侧),女性22例(24侧);年龄35~68岁,平均50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泪囊碘油造影,每例(侧)泪囊大小均在9.14mm×4.4mm×4.9mm以下,均在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口术。
1.2 手术方法
术中选用0°或30° STORZ鼻内镜及配套手术器械, STORZ冷光源,Sony显示系统,椎板咬骨钳,眼科显微手术剪,电刀,备生物胶。患者取平卧位,头垫高15°,常规消毒铺巾。以左侧泪囊为例,先以0.1%亚甲蓝行左侧泪道冲洗、染色,1%利多卡因作左眼结膜表面麻醉,“1%丁卡因+0.1%肾上腺素”棉片行左侧鼻腔表面麻醉,若伴有影响泪囊手术的鼻腔病变者,行常规处理。1%利多卡因作鼻丘附近黏膜下注射,根据泪囊碘油造影所示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位置,选择切口在泪囊投影的前缘,以镰刀切透鼻黏膜,作“〕”形切口,用中隔剥离子向后剥离黏膜,暴露泪骨及适量上颌骨鼻突,以中隔剥离子插入二者连接缝,向后下剥离并去除泪骨,以椎板咬骨钳向前下咬除适量上颌骨骨质,反复轻压左侧内眦,可见泪囊内侧壁大小、形态及波动感,根据泪囊大小及形态,修整骨孔至最佳状态。助手压住左侧内眦,术者以镰刀沿泪囊长轴方向于最膨隆处切开泪囊内侧壁,分别向上下充分延长切口,眼科显微手术剪修整泪囊黏膜呈“〔”形与“〕”形前后两瓣,根据泪囊黏膜瓣的大小,修整骨孔周围鼻黏膜,电刀止血后,以生物胶分别将泪囊黏膜前后瓣粘附于鼻腔黏膜,使泪总管、泪囊前后黏膜瓣呈喇叭状开放于鼻腔,此时泪囊鼻腔造口形成。单纯泪囊鼻腔造口不作鼻腔填塞;伴有鼻腔其他手术者,按常规处理。术后常规抗炎1周,常规滴眼液,常规处理鼻腔及术后随访。
1.3 疗效标准
无流泪,冲洗泪道通畅为治愈;流泪减轻,冲洗泪道欠通畅为好转;无流泪,冲洗泪道不通为无效〔2〕。
1.4 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12月。本组28例31侧,治愈29侧(93.5%),好转2侧(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