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体会(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小针刀 中药外敷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一种肩关节周围软组织与关节囊发生慢性退行性病理变化的疾病。肩周炎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故俗称“五十肩”,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我科运用小针刀配合自制中药外敷治疗肩周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将90例确诊肩周炎患者采用单盲随机方法分成针刀合中药外敷组、针刀组、中药外敷组各30例。针刀合中药外敷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7岁,平均5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余。针刀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45岁,平均5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余。中药外敷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48岁,平均5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年余。3组间经UCLA肩功能评定标准检验,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1]:(1)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抗肩”现象;(4)X线片摄片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 治疗方法
2.1 针刀组
患者取卧位,患肢自然摆放在身体一侧,术者分别在患者喙突、肩峰下、冈上肌、冈下肌抵止点、大圆肌、小圆肌抵止点,肱二头肌长、短腱走行区,找出压痛点,并用龙胆紫标记,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术者戴无菌手套。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要求将针刀的刀口线与肌肉、韧带、神经和血管的走行方向平行刺入,逐层达到病变组织,将软组织粘连切开,做纵向切割及横向剥离,以感刀下有通透感为宜[2]。出刀后无菌纱布敷盖固定。每周1次,2次为1个疗程。
2.2 中药外敷组
直接采用自制中药膏(药用生川乌、生草乌、泽兰、丹参、芙蓉叶、大蓟、生军、落得打、桃仁、红花、紫花地丁、黄柏、生山栀、天花粉、生南星、白芷等研粉,加醋、蜂蜜、凡士林等调和)敷贴于痛点。2天更换1次,5次为1个疗程。
2.3 针刀合中药外敷组
该组患者在做完针刀24h后外敷中药于痛点。
2.4 功能锻炼
指导3组患者进行肩关节外展、内旋等功能锻炼。1天3次,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3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3.1 肩关节功能评估
参照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估[3]。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有五项内容:疼痛(10分),功能(10分),向前侧屈曲活动(5分),前屈曲力量(5分),病人满意度(5分),总分为35分。
3.2 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统计结果
将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数据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见表1、2。表1 3组治疗前后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 统计数据表表2 3组治疗前后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统计数据LSD检验对比表2可以看出3组治疗前UCLA统计数据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治疗后UCLA统计数据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因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针刀加中药外敷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最好,针刀组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