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的变化及其意义(一)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的变化及其意义(一)

详细内容

作者:陈颂春 夏世金 汪海东 张维 李亚健

【摘要】 目的观察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中脑钠肽(BNP) 水平的变化, 探讨BNP在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检测83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BNP水平,与5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脑梗死按病程分为急性期(发病3 d内)和亚急性期(发病3~10 d);根据头颅MRI分型为大面积脑梗死(病灶直径> 5 cm)(26例)和非大面积脑梗死(病灶直径≤5 cm) (57例)。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浆BN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也显著高于亚急性期(P0.01),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浆BNP含量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P0.01)。结论急性期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浆BNP 水平明显升高,提示BNP可能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有望成为脑梗死病情程度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

【关键词】 老年人;脑梗死;脑钠肽(BNP)

 B型脑钠肽(BNP)是一种血管活性多肽,以前对其研究多限于心血管疾病。近年来BNP在脑卒中的应用亦逐渐受到关注。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BNP浓度升高〔1〕,认为BNP水平升高能作为反映脑梗死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2〕。然而BNP在老年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旨在探讨BNP在老年脑梗死后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年龄65~84岁,平均(74.6±9.5)岁,其中男53例,女30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病程 48 h。排除标准:(1)存在慢性心功能不全者;(2)合并有缺血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严重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者。对照组选择入院体检健康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60~81岁,平均(70.6±6.1)岁。年龄和性别对照组与急性脑梗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病程分为急性期(发病3 d内)和亚急性期(发病3~10 d);根据头颅MRI结果将脑梗死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病灶直径> 5 cm)26例和非大面积脑梗死(病灶直径≤5 cm)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予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清除自由基、钙拮抗剂等治疗。

  1.2方法标本采集:脑梗死患者均于入院时(急性期)、发病后1 w(亚急性期),健康对照组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全血2 ml,注入已预先加入乙二胺四乙酸(EDTA) 的试管中,应用美国Biosite 公司生产的Triaqe 诊断仪15 min快速荧光免疫法检测BNP。

  1.3统计学分析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浆BNP浓度水平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浆BNP浓度为(187.28±13.74) pg/ml,高于对照组(46.49±1.622) pg/ml,急性期又高于亚急性期(82.57±8.921) pg/ml(均P0.01)。

  2.2大面积与非大面积 脑梗死组血浆BNP比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血浆BNP浓度(203.39±13.34) pg/ml,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95.23±21.031) pg/ml(P0.01)。

  3讨论

  BNP具有利尿、排钠、扩血管的作用,在心衰的神经内分泌变化中具有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系统的缩血管和体液潴留的作用。此种机制使BNP成为反映心功能变化的指标之一,尤其是对心衰的诊治有重要意义〔3,4〕。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多种神经肽在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可在血/脑脊液中检测到,均显示出与患者临床、影像学表现以及预后有良好的相关性,提供了比较确实的脑细胞损害程度的真实信息,有助于了解脑卒中损害的范围、程度和预后以及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变化,从而有利于选择治疗方法。BNP首先由日本学者Sudoh〔5〕于1988年从猪脑分离出来而得名。应用放射受体分析证明,在脑内存在特异性的BNP受体,广泛分布于大脑、脊髓等组织,以延髓的含量最高,其次为尾状核与豆状核,海马与垂体的含量最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