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与预防(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治疗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但其并发症之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常导致临床治疗上的困难。本文旨在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与预防方法。方法 对进行机械通气而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通过加强气道管理及危重病患者的基础护理,注意营养支持,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结果 53%的患者肺部感染得到控制,成功撤机;47%的患者死亡,死亡原因是原发病危重或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或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而拔除插管。结论 在呼吸机治疗期间呼吸道的管理及基础护理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肺部感染 护理 预防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患者在通气48 h后出现的肺部感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很多,人工气道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防御屏障,使外源性细菌及致病菌有机可乘;呼吸机管道、湿化器、雾化器等气道管理及无菌操作不严格;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不畅;机体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等均可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1]。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护理与预防
1.1 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人工气道通畅
1.1.1 正确吸引分泌物 吸痰是机械通气患者的主要护理任务之一,正确的气管分泌物吸引是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的具体有效措施。吸痰过于频繁可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气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等。所以,及时、有效、按需进行分泌物吸引是保障呼吸道通畅,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重要环节。吸痰管的选择,其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50%,若吸痰管过粗,产生的吸引负压过大,造成肺不张,低氧血症,也增加创伤危险。若过细,则吸痰不畅。吸痰管应比气管导管长4~5 cm,保证能吸出气管,支气管中的分泌物。吸痰管硬度要适中,过硬容易损伤气管黏膜,过软易被吸扁而影响吸引。普通吸痰管一用一换,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可24 h更换一次。吸痰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来进行,动作要轻柔,吸痰管插入合适深度,如遇阻力向外退出1 cm后再吸引,调节适当的吸痰压力,左右旋转,自深部向上提拉吸净痰液。时间不能过长,每次不能超过15 s,以免发生缺氧。吸痰后再用纯氧吸入1~2 min后再把吸氧浓度调到吸痰前水平,在吸痰时要先吸气管的,然后再吸口腔及鼻腔的分泌物[2]。
1.1.2 气管导管的护理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固定要牢固,避免导管上下滑动,损伤气管黏膜。导管气囊充气要适当,对于气囊充气与放气的操作要正确,在放气前应充分吸净气管内的分泌物,以避免咽喉部的分泌物在气囊放气后进入气道,造成感染加重。应调节好导管气囊的最小封闭容积,一般不需要反复充放气。气管切开口周围的敷料要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更换,防止污染。
1.1.3 气管的湿化、雾化、冲洗 正常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加湿作用,呼吸机治疗建立人工气道后,气流就直接进入气管,加之机械通气往往增加通气量,必然造成下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排痰不畅,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感染。因此,对气道进行有效的湿化,雾化,冲洗就显得尤其重要。气道干燥,痰液过稠不易吸出时,可先向气管内注入3~5 ml生理盐水,停留5 min后再行吸痰,可间断反复多次冲洗,但一次冲洗时间不能过长。雾化吸入药物,利于局部炎症的控制和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可预防和减少呼吸道的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