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六经标本中气理论浅析(一)

六经标本中气理论浅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 从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渊源、六经标本中气分配规律及其从化规律等方面探讨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认为六经标本中气理论肇始于《内经》中专论五运六气的7篇大论,《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的标本中气理论,创造性地将其贯穿到伤寒外感病和内伤杂病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是阴阳气的内外出入运动。探讨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有望为《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开辟一条新思路,从而指导《伤寒论》的现代临床应用。

【关键词】 六经标本中气理论;《伤寒论》

 六经标本中气气化理论(简称“六经标本中气理论”)肇始于《内经》中专论五运六气的7篇大论,《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的标本中气理论,创造性地将其贯穿到伤寒外感病和内伤杂病辨证施治的全过程。至金元时期,刘完素、张子和对“风”与“火”的关系做了阐述,为后世医家进一步探讨六经标本中气关系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明清时期,从明・张景岳提出人身脏腑经络与天之六气之间密切相关,到清・张志聪、徐延祚、张令韶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全面注释《伤寒论》,再到陈修园对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系统整理,最后经过黄元御、唐容川、陈修园、郑钦安、徐延祚及周学海等中医大家的补充与完善,使六经气化学说渐臻成熟。

  1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渊源

  六经标本中气理论肇始于《内经》中专论五运六气的7篇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标本气化中的“气”主要是指风、热、火、湿、寒、燥六气,亦即自然界的各种气候变化。“化”,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释为“物之生谓之化”、“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等,故可以说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性、物化现象,“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变”。因此,气化的含义是指自然界六气的生克制化现象及由此而演变来的六经(三阴三阳)的制化规律。

  六经标本中气理论中的“标”与“本”的最初含义,《说文解字》曰[1]:“木下曰本。从木,―在其下。”“标,木杪末也。从木,票声。”《文选・游天台山赋》[2] 中“赤城霞起而建标”注曰:“标,立物以标识也”。 《仪礼・丧服》[3]“皆下本”疏曰:“本,根也”。 细考《内经》,“标”指三阴三阳六经,“本”指风、热、火、湿、寒、燥六气。三阴三阳由六气所化而为之主,标记六气,故为气之标,标识了六气之阴阳多寡,及六气的发生、转化、次序(位)。风、热、火、湿、寒、燥六气是气候物化现象的根源,是物质承担者,故谓六气为“本”,代表了事物的本质、本体,彰明了六气气候特征和生化作用的实际所在。六气标本实则是五运六气7篇大论运用阴阳学说具体推衍自然气候和生化作用时相应提出的一对名实(名称及实际存在的事物)概念。

  关于“中气”,马莳注曰[4] :“中气者,三阴三阳各犹夫妇之配合相守。”谓六气中的每一气必有另外一气与之相互对立统一,并作用其中,参与其气化,因此相对而言,称为“中见之气”[5] 。“中气”是标本相互联系的枢纽,且与“标气”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六气的生化和运行由两个基本矛盾所决定,其一是自身标本的对立统一;其二是自身与中气的对立统一。

  六气为本,乃是气化学说的第一手资料,气化就是六气的变化,阴阳为标,说明六气必须分出阴阳,它虽为六气所化生,但必须由阴阳定性后才能在实际中应用。“中气”乃阴阳表里相合的产物,存在于标本之间,故有节制六气、平衡阴阳的作用。“标气”“本气”“中见之气”鼎足而三,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六经标本中气分配规律

  六经标本中气理论的分配规律是:少阳以火气为本,以一阳为标,中见厥阴;阳明以燥气为本,以二阳为标,中见太阴;太阳以寒气为本,以三阳为标,中见少阴;厥阴以风气为本,以一阴为标,中见少阳;少阴以热气为本,以二阴为标,中见太阳;太阴以湿气为本,以三阴为标,中见阳明。六经标本中见关系见表1。

  表1六经标本中见关系

  本火燥寒 风热湿标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中气厥阴太阴少阴 少阳太阳阳明3六经标本中气从化规律

  六经标本中气从化规律是说明六气的正常生化在标本中气间的关系,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3?1标本同气,多从本化,少阳太阴多从本少阳之本为相火而标为一阳少阳,本标同气为阳,而且中见之气风木无论从六气抑或五行都从火化;太阴之本为湿土,而标为三阴太阴,标本同气共为阴,并且中见之气燥金,从六气更移观察是燥随湿起,由五行分析是土能生金、子从母化。故生理状态下,少阳多从本火化,太阴多从本湿化;病理状态亦然,少阳病多从本化火,太阴病多从本化湿。

  3?2标本异气,多从本从标化,少阴太阳多从本从标少阴之本为君火,而标为二阴少阴;太阳之本为寒水,而标为三阳太阳,标本异气。生理状态下,少阴太阳或从本化或从标化;病理状态下亦然,至于临床实际应用中从何而化,当视患者的体质偏性而定。

  3?3阳明厥阴,多从中气而化阳明为燥金,从燥而化,故燥为本;阳明为标,太阴为中见之气,阳明乃阳之极,阳极而阴生,故阳明多从中见之太阴湿化,从而共同维持了燥湿相济的生理平衡。厥阴为风木,从风而化,故风为本;厥阴为标,少阳为中见之气,厥阴为两阴交尽,阴气到此已极,极而尽,阴极而阳生,本则生火,故厥阴从中见少阳火化,此时由阴变阳,阴退阳进,则保持了生气继续,生机延续。高士宗云[6]:“两阳合明,阳之极矣,无取乎燥,从中见太阴之气,以为生化,两阴交尽,阴气极矣,无取乎风,从中见少阳之气,以为生化也。”病理状态下亦然。

  以上的从化规律只是相对而言而非绝对之论。少阳太阴多从本,也存从中从标化之时;少阴太阳从标从本,也必关乎中气;阳明厥阴从中气而化,也必涉其本、标,六经病理,各经皆有从本、从标、从中见气化之太过与不及。正如清代中医学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说[7]:“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为主。客邪入于其中,便有从中化为病,有不从中而从标化为病,有本气为病。故入一经,初见在标,转瞬在中,学者不能细研究,便不知邪之出入也。”

  标本中气从化规律所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盛则从化。而决定盛则从化的因素有3个方面:

  第一,外六气的特性。外六气是指自然界中六淫之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外六气分别具有不同的特性,如风性疏泄、善行数变,寒性收引凝敛,暑性酷热,湿性重浊粘滞,燥性干涩,火性炎上等。不同的六淫邪气侵袭人体会产生不同的病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