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老年人饮食习惯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纵向研究(一)

老年人饮食习惯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纵向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探讨饮食习惯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从而为预防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997年在北京市城乡选择有代表性的社区60岁以上无心肌梗死、脑卒中病史的人群,进行饮食习惯的基线调查,随访7年,比较不同饮食习惯的老年人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病有无差别。结果 老年人吃早点、常吃肉类(包括猪牛羊鸡鸭肉)、常吃鱼虾,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每天喝牛奶、吃水果,常吃鱼虾、豆制品,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吃早餐、不常吃鱼虾类食物、不常吃肉类、年龄≥75岁、糖尿病史是心肌梗死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75岁、男性、居住在农村、高血压病史是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饮食习惯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仅在其他因素作用下起作用。结论 合理的饮食习惯对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具有意义。

【关键词】 心肌梗死;脑卒中;老年人;饮食习惯;纵向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日益突出,并成为致残致死的首位原因〔1〕,因此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国外学者的纵向研究结果表明,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可能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2,3〕。国内尚无此方面的报道,大多为横断面的营养调查。本研究对北京社区老年人群跟踪随访7年,比较不同饮食习惯的老年人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的发病情况。对于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是较好的补充。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为“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课题的调查内容之一,研究对象采用按类分层、分段、整群、随机的抽样方法,于1997年抽样调查了北京市城区(宣武)、郊区(大兴)、山区(怀柔)≥60岁老年人2 788人,排除已患有心肌梗死、脑卒中患者325例,其余2 463人进行随访研究,其间因死亡、搬迁等原因,到2004年共随访到1 339人。本纵向研究以这1 339名老年人为研究分析对象,年龄60~96(平均70.58)岁,其中男性678人(50.6%),女性661人(49.4%),城区533(39.8%),农村806(60.2%)。

  1.2 方法 ①基线调查: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亲自到每位被访老人家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家庭状况、职业、慢性病史及治疗情况和饮食习惯。其中饮食习惯包括是否吃早餐、主食、食盐、烹调油、肉类、鸡蛋、牛奶、豆制品、鱼虾、蔬菜、水果摄入情况。②随访调查:分别于2000年及2004年对同一人群进行现场调查,方法与基线调查相同。③病例筛选标准:心肌梗死和脑卒中诊断均依据区县以上卫生机构诊断。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

  2 结 果

  2.1 单因素分析心脑血管发病率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结果见表1。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与饮食习惯的关系,结果表明老年人吃早餐、常吃肉类(包括猪牛羊鸡鸭肉)、常吃鱼虾,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25、0.013、0.003)。每天喝牛奶、吃水果,常吃鱼虾、豆制品,脑卒中的发病率较低(P值分别为0.004、0.016、0.003、0.035)。表1 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病率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2.2 多因素分析 将各种饮食因素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心肌梗死或脑卒中与否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不吃早餐(OR:2.298)、不常吃鱼虾类食物(OR:2.681)、不常吃肉类(OR:1.862)、年龄≥75(OR:4.204)、糖尿病史(OR:2.141)是心肌梗死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75(OR:2.912)、男性(OR:1.605)、居住在农村(OR:2.012)、高血压病史(OR:2.010)是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饮食习惯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仅在其他因素作用下起作用。表2 心肌梗死、脑卒中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每天不吃早餐的老年人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是吃早餐的老年人的2.298倍(P值为0.023)。一项前瞻性研究指出每天吃早餐的中老年人体重的增长较不吃早餐的中老年人缓慢〔4〕。Purslow等人研究发现中老年人适当增加早餐的摄入,减少其他餐次的摄入量,可减慢体重的增长〔5〕。而超重甚至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经常食用鱼虾类食物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可从11.6%降低到3.8%(P值为0.003),脑卒中的发病率从22.4降低到12.3(P值为0.003)。多因素回归分析也显示不常吃鱼虾的人群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是常吃鱼虾的人群的2.681倍(P值为0.035)。鱼类食物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血脂〔6〕、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7〕、防止动脉硬化〔8〕、抗心律失常〔9〕,因而可降低了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

  Shimazu等研究不同饮食模式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10〕,指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模式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每周进食肉类食物少于3次,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从6.3%上升到11.7%(P值为0.013)。故确切的肉类食物的食用量与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文献报道豆制品由于其可降血脂、降血压、增强血管活性、抑制血栓的形成、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摄入豆制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11〕。本研究发现经常食用豆制品,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无降低,但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蔬菜水果富含抗氧化维生素C,维生素C有抗炎的作用,从而降低了内皮机能障碍的几率,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2〕。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每天摄入水果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但蔬菜与脑卒中、心肌梗死的关系未得出阳性结果,主要由于不每天吃蔬菜的人群样本量太小有关。

  Tavani研究〔13〕表明尽管牛奶由于含有饱和脂肪酸、胆固醇被认为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但饮牛奶并未增加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本次纵向研究显示是否每天饮用牛奶,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无显著变化,但每天饮用牛奶,脑卒中的发病率较低。所以是否每天饮用牛奶、牛奶的饮用量、老年人可否饮用低脂牛奶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均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饮食习惯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可通过改善饮食结构,预防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