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口咽通气管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及护理(一)

口咽通气管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及护理(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口咽通气管;应用;护理

口咽通气管又称口咽导气管,为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自口咽通气管问世以来,它已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安全装置。置口咽通气管为基本气道开放技术[1],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属无创性,易于掌握,而且能迅速有效地改善通气。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病人危重病人多,且病情危急复杂,气道梗阻常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突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有111例危重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现将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79例,女42例,年龄21~83岁,平均48岁,其中硬膜外血肿20例,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2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7例,脑动脉瘤18例,脑出血25例,脑包虫病1例,垂体瘤8例。Glasgow昏迷评分(GCS)3~8分。

  1. 2 置管方法 选择合适的口咽管,患者仰卧,张口(必要时需用张口器和舌钳),有义齿者应取出,同时清洁口腔,前端置于舌根之后再将口咽通气管旋转90°卡住固定,向下推送口咽管至合理位置,确定导管有气体进出,即插入成功,再用胶布将口咽通气管外端固定在患者唇面部以防移位或脱出。

  1. 3 结果 111例昏迷患者使用口咽管后鼾声明显减弱或消失,呼吸由置管前的40~50次/分下降至置管后的20~30次/分,吸氧后1分钟内SpO2由原来的82%~90%上升至93%~96%。其中34例因颅内疾病加重而最终改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置管前后的SpO2、呼吸频率(R)比较见表1。表1 置管前后的SpO2、R均数变化比较

  2 护 理

  2. 1 口咽管选择 合适的口咽通气管末端位于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使下咽部到声门的气道通畅。因此,较为安全的选择方法是:宁长勿短,宁大勿小,因为口咽管太短不能经过舌根,起不到开放气道的作用,口咽管太小容易误入气管。置口咽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牙齿折断或脱落而引起窒息。

  2. 2 观察口唇或舌体受压程度1次/小时,如出现水肿或溃疡,为防止坏死最好改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 3 口腔护理 由于口咽管可持续放置于口腔内,口咽管内壁常附着分泌物而使管径缩小,应每隔4~6h清洁口腔及口咽管1次,防止痰痂堵塞。每天更换口咽管1次,换下的口咽管浸泡消毒后,晾干备用。

  2. 4 难以耐受者此时吞咽及咳嗽反射往往已恢复良好,可试行拔除口咽管、采取侧卧位,一般能获得良好通气。

  2. 5 对于需吸痰的病人通过口咽管能使吸痰管更易到达咽部,清除口咽部呕吐物、痰液或血块,且不会造成口鼻黏膜的损伤。吸痰前后应吸入高浓度氧,吸痰时动作轻柔,送入吸痰管至后咽时,应选择患者深吸气时插入气道内,深度为15~18cm,一般不宜超过20cm,避免吸痰管插入过深刺激支气管隆突部而引起反射性心搏骤停。清醒患者嘱做咳嗽动作,吸痰管由下而上旋转式吸痰,若痰液在高位时应由上而下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前后充分吸氧。吸痰时出现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应暂停吸痰,待症状缓解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