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儿科心鉴》――中医儿科教学园地中的奇葩(一)

《儿科心鉴》――中医儿科教学园地中的奇葩(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儿科心鉴》将中医儿科学术、理论学说、历代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全面、系统、完整地进行了阐述。《儿科心鉴》脉络清晰、理论精准、实用性强,师生们都可以通过它来找到所需儿科内容。《儿科心鉴》在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辨证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临床遣方用药能力及提高学生的医德医风等各个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参考书,是“当代的儿科医宗金鉴”。在中医儿科理论教学中既利于博学又利于精研,作为研究生教材,涵盖内容更广更深,硕、博士研究生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不断提高中医理论及临床水平。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儿科心鉴; 工具书; 教科书

学习中医典籍,是继承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很好的继承,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不能很好的创新。中医典籍,浩如烟海,如何择其善者而从之,著名中医儿科学家朱锦善教授主编的《儿科心鉴》[1]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它是儿科工作者案头的工具书,一部优秀的教科书。

  古代中医对人才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现在对中医人才的要求大抵有以下几条:熟练掌握中医核心理论的基本观点、方法,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够运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熟悉历代及当代医家的独到见解和成功经验;对传统中医思维方式的敏感性和运用中医理、法、方、药的能力。要成名副其实的中医,离不开扎扎实实多读中医药书籍,特别是中医经典著作。而中医儿科学高层次人才必须是在精通中医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多读儿科经典[2]。从《内经》到《伤寒论》,从《金匮要略》到《温病学》,从《颅囟经》到《小儿药证直诀》,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到《婴童百问》,从《幼幼新书》到《幼幼集成》,从《活幼新书》到《保婴撮要》,从《幼科发挥》到《小儿杂病诸候》等多部中医专着,在“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前提下,结合时代的特点,创造高于先人的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用原汁原味的中医中药理论,去发掘中医儿科中的宝藏。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掌握的信息资源也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人学好中医儿科,《儿科心鉴》的作者们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挖掘整理,取其精华,梳其脉络,将中医儿科学术、理论学说、历代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全面、系统、完整地阐述。《儿科心鉴》引用的每条原文、每个方剂、每味中药,都力争无错漏,并且详尽,如方剂甚至有用法、用量、加减、古今应用,让读者可直接应用而节省翻阅原文的时间和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儿科心鉴》在中医儿科理论教学中既利于博学又利于精研

  在中医儿科教学中尤其是研究生教学中,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有广度和深度,广泛涉猎古代儿科专着。目前各中医院校的师资紧张,大多数教师同时兼顾教学、科研、临床三方面工作,不能长时间在图书馆阅读文献,需要一个捷径,《儿科心鉴》将儿科学整个理论体系加以整理研究,给教师提供便利。同时《儿科心鉴》又是一个高品质的作品,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一部完整的中医儿科理论学说体系、一部全面体现历代儿科名家风貌与经验精髓的研究成果,忠实于原作者的学术思想,不会误人子弟。《儿科心鉴》作为研究生教材,涵盖内容更广更深,硕博士研究生也可以通过本书的学习,不断提高中医理论及临床水平。

  在中医儿科学发展中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中医儿科学家,并随之而形成的中医儿科理论学说与各家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根本,是中医儿科学继承的要点、创新的源泉、发展的基础。《儿科心鉴》第1卷以中医儿科学学术发展为脉络、以历代中医儿科学领域的史料为基础,系统全面深入反映中医儿科学术理论与临床医疗的演进与发展。该书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翔实、全面地梳理中医儿科学术源流,是一卷完整的中医儿科学学术发展史,内容涵盖了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奠基、形成和发展。《儿科心鉴》第2卷,中医儿科学术理论部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支撑中医儿科学术体系的中医儿科重要的理论学说,包括禀赋学说、体质学说、变蒸学说、小儿生长发育与养护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学说、治法学说、惊风学说、疳证学说、寒温流派等。整个研究,站在历史的高度,详尽地探索这些理论学说的源流、内涵、历代不同的演绎与争鸣、临证运用的精髓等,既说理又注重临证实用,更重要的是让读者高层次地看到中医儿科学术的丰富内涵。《儿科心鉴》第3卷,历代儿科名医名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按历史发展的轴线为序,选取从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小儿医扁鹊至今共28位有代表性的中医儿科大家,对其生平、师承、主要著作、儿科学术思想、临证经验、方药创见、古今评鉴等进行系统研究,全面、如实地反映历代儿科名医的历史风貌和影响,全面领略这些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临证思维和用药经验,突出反映名医名术,以利于继承、创新与发展。《儿科心鉴》脉络清晰、理论精准,实用性强,师生们都可以通过它来找到所需儿科内容。

  2 《儿科心鉴》在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儿科自古以来就有“哑科”“走马看小儿”之说,小儿稚阴稚阳,患病易虚易实,瞬息万变,病难看。不少中医本科生,甚至硕士、博士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看病,难以称为真正中医。如何重塑中医的自信心,必须加强传统教育,让他们掌握与经典心灵相通的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医的乐趣。《儿科心鉴》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它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辨证论治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提高学生辨证的能力 辨证方法的学习是中医理论学习的重要方面。《儿科心鉴》将这些理论加以总结研究,更加简洁、方便,更利于临床实践。

  《儿科心鉴》除了详述《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的辨证理论体系,如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还对钱乙儿科五脏辨证、张景岳首倡的八纲辨证等进行了阐述,使中医理论一目了然,更加系统而更具有实用价值。

  如《儿科心鉴》详述钱乙在《内经》五脏五行的理论及前人关于脏腑辨证认识的基础上,创立了儿科五脏辨证论治纲领。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点,如心主惊:惊属心,主热证,“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风属肝,主人体生发之气,“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指出一旦外邪深入肝经,既可见颈项强急、目直视,甚至木气冲逆而昏闷不省等实证,或见咬牙、气郁不伸而多叹息的虚;脾主困:脾主运化,“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肺为华盖,属娇脏,常不足,以宣发肃降而主身之气,如“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肾主虚: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为元阴元阳之所,但小儿体属稚阴稚阳,肾精尚不足,阳气未充,故常虚。钱氏说:“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肾主虚,无实也。唯疮疹,肾实则变黑陷。”并用寒热虚实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以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继以制定五脏补泻治疗法则,指导临床遣方用药。钱乙概括五脏寒热虚实的辨证创立五脏补泻方剂,不仅用于儿科还广泛应用于成人。如心热创立导赤散,肝热创立泻青丸,脾热创立泻黄散,肾虚创立六味地黄丸,脾虚创立益黄散等等。钱乙以五脏辨证为纲,将临床证候归属五脏进行辨证,如将小儿面部各部位分属五脏;将疳分为五脏疳证;将疮疹分列出五脏所主等。钱氏的五脏辨证,不孤立地看待每一脏腑的证候,而是非常重视各脏腑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此外,钱氏还极为重视四季气候对脏腑的影响。钱氏创立的儿科五脏辨证,既重视五脏所主诸证,又重视各脏腑之间的整体联系。

  要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中医辨证的方法,仅通过学习《中医诊断学》的相关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介绍了辨证的一般方法,属于“常法”,而经典医着除此以外还有大量“变法”。而《儿科心鉴》介绍小儿指纹诊法,将各朝代的成就加以总结,如明代薛铠及薛己父子在《保婴撮要》中将小儿指纹概括为流球形、透关射指形、透关射甲形等13种,并绘图说明,分别论述各种指纹的主证及其治疗。清代陈复正则将繁杂的小儿指纹望诊,由博返约,提纲挈领地提出了望小儿指纹的纲领:“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陈氏指纹诊法的观点延续至今,成为后世医家指纹诊疗规范。这些很有临床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