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合并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化疗及单用NP方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82例接受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单用化疗组(对照组)及中药加化疗组(治疗组),治疗周期均为28 d,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CR+PR):分别为46.34%,41.46%,中位疾病进展期分别为4.0,3.6个月,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1,8.9个月; 1 年生存率分别为43.90%,39.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是Ⅲ~Ⅳ度骨髓抑制、恶心呕吐:治疗组的白细胞减少( 7.31%) 、血红蛋白下降( 0%)、血小板减少(2.34%) 发生率与对照组(26.82%,19.51%,12.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21.95%)。化疗后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合用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NSCLC疗效较高,毒副反应轻,患者耐受良好。
【关键词】 中药 长春瑞滨 顺铂 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约占肺癌总发病率的80%〔2〕。约80%的NSCLC患者在就诊时已属晚期,丧失了手术机会〔2〕,为全身化疗的适应证,需要有效的化疗药物进行治疗,因此寻求高效、低毒的化疗方案及降低化疗副反应是提高肺癌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现将我科于2006-02~2007-02应用中药联合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82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无手术指征或患者拒绝手术,初次接受化疗。入选标准:①经胸部CT、组织学确诊;②有客观疗效评价依据;③能进全流或半流饮食;④无肝肾功能不全,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史;⑤预计生存期>3个月;⑥Karnofsky评分≥ 60分。其中男60例,女22例,年龄32~78岁,中位年龄57岁;按国际抗癌联盟TNM分期〔3〕,Ⅲa 18例,Ⅲb 29例,Ⅳ35例。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中药加化疗组(治疗组)41例,单纯化疗组(以下称对照组)4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分期、病理类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75例患者化疗前临床资料(略)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接受相同条件化疗:长春瑞滨(NVB)25 mg/m2,第1,8天,经深静脉给药;顺铂(DDP)30 mg/m2,第1~3天应用,28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为1个疗程,每例患者至少化疗2个周期,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若疗效评价为有效,则继续应用原方案化疗2~4周期,若无效,则换用其他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自化疗前1周至化疗结束后1周加用中药口服,基本方:生黄芪 30 g,党参 20 g,白术 15 g,云苓 20 g,黄精 20 g,女贞子 20 g,鸡血藤 20 g,阿胶(烊化)10 g,薏仁 30 g,扁豆 30 g,陈皮 15 g,半夏 10 g,生姜 6 g。随证加减。1剂/d,水煎服。对照组单用化疗,应用周期、疗程与治疗组相同。两组均常规应用5-HT3受体拮抗剂止吐,多烯磷脂酰胆碱保肝;化疗后1周复查血常规,出现Ⅲ度及以上的骨髓抑制予以集落刺激因子对症治疗。根据病情予以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项目及方法
1.3.1 近期疗效观察分别于第1次化疗前及第2次化疗后进行胸部CT检查,按WHO标准〔4〕进行疗效评价。所有病灶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为完全缓解(CR);肿瘤缩小50%以上,同时没有任何病灶的进展或新病灶的出现,至少维持4周为部分缓解(PR);病灶缩小不及50%或增大未超过25%,至少维持4周,至少经过2个周期治疗才能评价为无变化(NC);1个或多个病灶的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为进展(PD);有效率为CR+PR,临床获益率为CR+PR+SD。
1.3.2 不良反应按WHO急性毒性分级标准〔4〕观察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包括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及其恢复时间,肝、肾功能损害。
1.3.3 症状改善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分数(按症状无、轻、中、重度分别计0,1,2,3分)分别相加总计积分变化〔5〕并结合EORTC QOL-LC43量表中的症状子量表〔6〕记分判定。治疗后积分减少≥2/3为显效;积分减少1/3~2/3为有效;积分减少<1/3或增加为无效。
1.3.4 生活质量按Karnofsky(卡氏)评分法进行评分:疗程结束后较治疗前增加10 分者为提高,减少10分以上者为降低,增加或减少小于10分者为稳定。体重变化在疗程结束后较治疗前增加7%为提高,下降7%为下降,增加或减少不足7%为稳定。
1.3.5 生存时间按月记录。自化疗开始至死亡或失访之日为终点。中位疾病进展时间( TTP):从接受治疗开始到第1 次记录疾病进展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软件包SPSS 11. 0,以修正χ2及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P 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82例患者分别完成了2~6个周期化疗,中位周期数为3周期。两组治疗后临床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近期疗效比较(略)
所有病例随访至2008-06,两组随访率为100%。治疗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 TTP) (从首次记录CR或PR的时间至证实病变进展的时间)为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9.1个月,1年生存率为43.90%;对照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3.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9个月,1年生存率为39.02%。两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