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抢救
宫外孕又称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的其他部位着床,是妇产科较为常见的急腹症,它发病急、出血快,可因急性大量内出血而致休克,若诊断和抢救不及时,可因严重失血而死亡,因此,对异位妊娠破裂应尽早确诊,提高护理急救技能、及时手术是成功挽救患者的关键[1]。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宫外孕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48例,通过采取一系列抢救措施,收到较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宫外孕患者382例,其中失血性休克患者48例。年龄18~42岁,平均28.5岁;已婚42例,未婚6例。入院时血压80~60/50~40 mmHg 24例, 小于60/40 mmHg 14例,血压测不到10例;术中腹腔内积血1000~2000 ml 45例;2000~30000 ml 3例;输卵管壶腹部妊娠破裂12例,输卵管峡部妊娠破裂34例,宫角妊娠破裂2例。临床表现有停经史,下腹部出现撕裂样疼痛,少量阴道出血, 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恶心、呕吐,脉快、细弱、血压下降等,经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HCG测试阳性而确诊,全部病例经积极抢救,手术治疗,精心护理,治愈出院。急救及护理措施 1.制定抢救流程,抢救工作程序化 抢救流程:病人入病区→将患者平卧检查床→保暖→吸氧→监测生命征→迅速开通静脉通道(使用直通式留置针)→抽血检验,交叉配血→配合行腹穿或阴道后穹窿穿刺术→更换手术衣→备皮→留置导尿管→送入手术室。此抢救流程纳入护理业务学习和专科急救培训内容,反复演练,要求每位护士熟知,抢救流程张贴上墙。
2.全面评估病情,尽快进入抢救流程 接诊护士迅速判断病情,对育龄妇女,有停经史、明显腹痛、肛门坠胀、阴道流血且有休克表现者,应警惕宫外孕破裂的可能,立即做好抢救的准备,配合医生诊断和抢救,因病情急且凶险,应迅速求援,抢救护士镇定自如,动作敏捷,有条不紊,各项操作力求稳、准、精确。
3.合理安置 病人入院后立即安置在抢救室,去枕平卧于检查床,头和躯干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以增加回心血量,利于呼吸循环功能恢复和颅内静脉回流,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固定,注意束带部位的观察和护理。立即给氧气吸入,氧流量4~6 L/min,改善缺氧状态,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吸氧通畅有效。2例患者体克严重出现躁动,使用约束带制动。
4.保暖 失血患者末梢循环障碍,机体自行调节功能差,出现畏寒等不适,必须注意保暖,除给病人棉被取暖外,增加保暖设备如空调或电暖器,以提高室内温度,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不宜超过28℃,以防温度过高,血管扩张而致血压急剧下降加重病情。同时避免过多翻动及暴露患者,以防受凉。
5.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静脉穿刺部位选择易固定,较直,粗大的静脉,应及时使用BD留置针穿刺置管,建立静脉通道[2]。成功后先连接抽血针头,予抽血化验:血常规、血型、凝血4项、肾功能、电解质、血HCG等检查。再连接输液管,快速输入平衡液、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等,滴速在100~120滴/min,尽快扩容,增加组织灌注量,尽快输入全血和血浆,迅速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给。根据医嘱使用升压药。如果因休克严重,血管塌陷而不易穿刺者,及时联系麻醉师行中心静脉置管术,不能长时间反复穿刺,耽误时间,贻误抢救。3例患者血管严重塌陷不显露,二次静脉穿刺不成功,1例患者输液时血管通而不畅发生肿痛,在行静脉穿刺过程中,迅速求助麻醉师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术。
6.密切观察病情 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尿量变化,每15~30 min测血压、脉搏1次,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意识、指端温度及腹痛的情况,在紧急抢救的同时协助医生行腹穿或阴道后穹窿穿刺,常规备皮、插无菌导尿管并接尿袋,通知手术室立即实施剖腹探查。尽快实施手术是抢救宫外孕大出血休克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