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明老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之心得(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沈玉明老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将临床分型与胃镜下表现相结合,主张以和胃为贵,以运为补,不可偏执一法,而应寒热平调、补消兼施、升降有序、气血并举,以期达到阴阳平衡、病去正复之效。
【关键词】 沈玉明;慢性胃炎;辨证分型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胃镜及病理诊断可明确病变部位(胃窦、胃体、胃底等)、病变性质程度(浅表性、萎缩性;急性、慢性;轻、中、重度;活动、静止等)及异型增生、化生(肠上皮化生,轻、中、重度等)。我院沈玉明老中医行医五十余年,尤擅脾胃病的诊治,现将其治疗慢性胃炎的心得介绍如下。
1 气滞型
主症:胃脘胀痛和痛窜两胁,嗳气频作,嘈杂泛酸;次症: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胆汁返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证型确定:主症二项,舌脉象基本符合;或主症一项加次症一项,舌脉象基本符合。治疗:仿柴胡疏肝散。佛手片、苏梗、梅花、香附、炒白芍、蒲公英、炒枳壳、郁金、生石决明;如气滞化火化热者,主症: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大便不畅或便秘;次症: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舌质红或深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滑。证候确定:主症二项,舌脉基本符合,或具备主症一项及次症,舌脉基本符合。治以上方加黄连、淡竹茹、冬瓜仁、蛇舌草。
2 脾虚型
虚寒型:主症:胃脘隐痛,胃痛喜按喜暖,食后脘闷,纳呆少食,便溏或腹泻,四肢酸软乏力;次症:胃黏膜红白相兼以白为主,黏液稀薄而多;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齿痕,脉沉细。证候确定:(1)主症三项,舌脉基本符合;(2)具备主症二项及次症一项,舌脉基本符合。治疗: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姜半夏、炮姜、毕拔、炒白芍、佛手片、木香。
阴虚型: 主症: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 次症:胃黏膜片状红白相间,黏膜变薄;胃黏膜干燥,黏液少; 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细弦。 证候确定:(1)具备主症二项及舌脉象一项;(2)具备主症一项及次症二项,舌脉象基本符合。 治疗:仿沙参麦冬汤。 北沙参、麦冬、白芍、乌梅、甘草、芦根、梅花、蒲公英。
瘀血兼证: 主症: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拒按;胃痛日久不愈;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 次症:胃黏膜充血肿胀,伴瘀血或出血点;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证候确定:具备主症二项,舌脉基本符合,或具备主症一项及次症,舌脉基本符合。治疗:原方加参三七、莪术、白及、赤芍、藕节。中―重度萎缩、肠化则加白英、三棱、土茯苓、铁老菱、莪术等,以预防恶变。一般认为莪术破血祛瘀作用较峻,其实药性平和。治疗慢性胃炎,可配合一些清热药,蒲公英最为适宜,清热而不甚苦寒,且有健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