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四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有效性研究(一)

四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有效性研究(一)

详细内容

作者:李文峰 唐学锋 舒逍 丁杰 韦伟香

【摘要】 目的:探讨四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亲历地震的22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访谈式干预,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忧郁自评量表SDS测试比较。结果:经过干预的群体在地震发生后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改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得分均有所下降,SAS(焦虑无助情绪)、SDS(悲观哀伤情绪)等指标明显好转。结论:四川地震灾后进行心理干预是有效的。

【关键词】 危机事件;应激障碍;心理干预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几千万人经历巨大的急性精神应激,如此特大、强烈的自然灾害对精神系统的冲击巨大,引起全国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但我国对于灾难危机和心理创伤的心理学研究相对较为滞后,对于灾难和危机的心理干预虽然已开展,但既不系统也欠规范。笔者对这次汶川大地震受害群体进行了危机干预,对在灾难发生后如何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进行了一些探索。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在眉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亲历地震灾难的幸存者为研究对象,共220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123例,年龄7~89岁,平均68.7岁。

  1.2 临床资料 通过问卷、访谈发现此220例患者存在轻重程度不等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适应障碍,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不可抑制地回想受创伤的经历、反复出现创伤性内容的噩梦、错觉、幻觉或幻想形式的创伤性事件重演的内心体验、难于入睡或易惊醒,注意力集中困难,遇到与创伤事件有些相似的场合(如余震)时,产生明显的生理效应,如心跳加快、出汗及面色苍白等;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抑郁心境主要表现为情绪不高,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自责,有无望及无助感,可伴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及体重减轻。焦虑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担心、害怕及敏感。有的患者则表现为抑郁和焦虑的混合状态。

  1.3 方法

  1.3.1 干预评估方法 2008年6月5日对所有住院患者在干预前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忧郁自评量表(SDS)测试,然后进行访谈式干预。2008年6月30日,对所有参与干预的患者用上述量表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估,并对干预前后的测试结果做t检验。

  1.3.2 干预过程 危机干预的地点选择在病房里,保持病房安静,秩序良好。干预过程包括导入期、事实期、感受期、症状期、辅导期、再入期6个阶段[1]。导入期:首先介绍干预者自己并明确访谈目的,然后让每个患者从自己的角度描述此事件,讲述事情发生时自己身在何处,在做什么及当时的所见所闻。进而鼓励被干预患者谈论事发后到目前的感受,以助于他们宣泄压抑的情绪,接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之后进入辅导期:介绍心理学常识,使患者认清自己的反应是正常的,并鼓励患者之间互相关心、帮助[2]。最后,提出下一步的计划,总结访谈,给予安抚,做出保证并提供建议。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SCL-90配对比较 对比参加访谈的患者访谈式干预前后进行的测试结果,SCL-90各项目都出现明显变化,包括总分和阳性项目数。所有症状都趋向好转,包括人际关系也有所改善。见表1。

  2.2 SAS及SDS干预前后配对比较 参加访谈的患者干预前后SAS及SDS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SAS及SDS分数明显降低,说明参与访谈式干预患者的焦虑无助情绪及悲观哀伤情绪缓解方面有明显效果。见表2。